最需要的是爱
第 2153 期(2005 年 11 月 27 日) ◎ 息息相关 ◎ 吴思源
「安徒生小说《卖火柴的女孩》故事里,小女孩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冒着风雪去卖火柴。现实里,香港也有一千多个『卖火柴』的小孩,他们年纪最小只有两岁,每天放学就帮父母执纸皮、检铅罐,靠拾荒搵钱帮补生计。童工每星期工作二十四小时,在街头干活一小时,只挣得两块半,买个菠萝包也不够。」《苹果日报》21.11.2005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中有一个「烟囱扫除人」的小故事:在万圣节的前夕,一群小学生欢天喜地的在街上玩耍,遇上一个脸孔熏得黑黑的孩子在啜泣,原来他刚刚扫除了几个烟囱,赚得三十个铜币,但不知道甚么时候所有铜币从袋的破洞里漏了出来,统统不见了。他害怕丢失了铜币,回去会给师父打骂。小学生们很替这个孩子难过,他们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凑够了比三十个铜币更多的钱,送给那位可怜的孩子。
据云香港有一千多个课余要靠拾荒帮补家庭生计的儿童,他们的家境或者特别贫困,综援金也许不敷应用,所以要在街上执纸皮、检铝罐,靠拾荒赚点微薄的金钱回家帮补生计。其实香港社会近这几十年,都一直存在着「童工」的事实。五、六十年代有「擦鞋仔」、「开车门仔」;六、七十年代有穿胶花穿珠仔的,更有为数不少的「工厂妹」和送外卖的。就以近期人气急升、被载誉为「香港故事」的新任律政司司长黄仁龙为例,他年幼时也曾帮过父亲在街上卖雪糕。许多成功的人,忆述童年成长奋斗的故事,多少归功于年少时曾经捱过苦、干过粗活,所以李嘉诚、曾荫权、黄仁龙等的故事,永远比唐少、田少等含着金匙出生、自少无风无浪的故事动听。
真正扭曲和窒碍小孩子成长的因素,家贫顶多排列第二、三位。近年社会对小孩子最大的摧残,主要是物质文明、无穷贪婪欲望的灌输荼毒。地产商把商场开到孩子的家门口,咫尺之遥即吃喝玩乐;杂志周刊的封面极尽淫猥之能事,报章娱乐版吹嘘的也是乱七八糟的男女关系;还有甚么「欢乐天地」、「残酷一叮」等以夺走孩子童真、愚弄孩子为乐。再加上部分父母质素急剧下降,父不父母不母,香港孩子的成长生态可谓百孔千疮。
亚米契斯写「烟囱扫除人」的故事结束,是那个丢了钱的小孩子最后破涕为笑,不止在于那群小学生为他凑足三十个铜币,或者他以后不用再扫烟囱了,乃在于他得到了周围的人的爱:「烟囱扫除人独自站立在街路中,欢喜地拭着眼泪,手里装满了钱,上衣的纽孔里、衣袋里、裤子里装满了花,还有许多花在他的脚边散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