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音的中国情

2517 期(2012 年 11 月 18 日) ◎ 世说新语 ◎ 吴思源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英籍华裔作家韩素音週五在瑞士洛桑的寓所逝世,享年九十六岁。韩素音原名周光瑚,生於河南信阳,父亲是一名早年留学西方的中国工程师,母亲是比利时人。⋯⋯她在一九五零年代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多次访问中国,出版了多部关於中国及当时中国领导人的著作。」 《明报》4.11.2012

  文革时期,有两位外籍人士常撰书颂讚新中国,甚至将当时的中国媲美天堂,故被礼誉為中国人民的挚友,其一是史诺(Edgar Snow),另一位是韩素音(Han Suyin)。犹记得当时香港的左派书店也有他们的作品,《人民画报》更常刊登他们的文章,少年的我犹记得在油麻地弥敦道的「学生书店」邂逅他们的名字,算起来已是四十年多之前的事了。

  韩素音是一位著名作家,最為人津津乐道的作品首推《生死恋》(“Love is A Many-splendored Thing”),据云这本小说写的是她和一位英国记者的爱情故事,她深爱这男人,可惜使君有妇,有情人受尽相思之苦。后来这部小说被拍成电影,片名也叫「生死恋」(1955年),轰动一时,特别是那首主题曲,听来荡气迴肠。

  据网上资料显示,韩素音出生於中国河南,父亲姓周,替她取名周光瑚,母亲是比利时人。她虽然生於中国,但从来不用中文写作,她也是以身為「外国人」自居,但又对当时的共產中国甚為认同。在文革时期,她几乎成為新中国的代言人,和史诺医生齐名,后者描写长征的《西行散记》至今已成经典,当然今天已没有人再有兴趣读这些书了。

  在「火红的年代」有韩素音和史诺这一类人不出為奇,至低限度他们代表了一份浪漫情怀,从一个浪漫的角度看当时的中国。当然这个角度是很狭窄的,也经过人工化的修饰,后来台湾女作家陈若曦就曾揶揄过这个「中国通」,说她在内地游山玩水,看的其实是经过装扮的外表,根本看不到中国人民的疾苦。

  但又有点奇怪的,韩素音在文革期间写了几本歌颂当时中国和毛泽东的书后,就离开了中国大陆,自此就长住欧洲,几乎没有再回到中国生活。

  今天香港搁置了所谓「国民教育」,但若想学生明白中国,韩素音和史诺这两个人物都要向学生介绍。这起码令年轻人知道,近代中国走过的路是如何曲折,她曾被看為天堂,也曾被打成地狱,有人膜拜它,也有人去践踏它,这就是我们的祖国。

【要闻】

【教会、机构短讯】

【教会之声】

【黄金岁月】

【破局锦囊】

【如沐春风】

【朝鹰珍藏】

【文林】

【释经讲道】

【品兰集】

【世说新语】

【文化之旅】

【新闻捕手】

【有李可陈】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观景人生】

【译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