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子民‧世界公民
谈基督徒与爱国
第 2517 期(2012 年 11 月 18 日) ◎ 要闻
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於十一月二日举办了「天国崛起──回应『国民教育』系列」之「天国子民·世界公民──谈基督徒与爱国」讲座。当日的分享嘉宾为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副教授邢福增博士丶中国神学研究院副教授李耀坤博士丶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团契部主任蒋文忠先生。
邢福增博士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教会的处境,他提到五十年代的中国教会要面对爱国问题,政府要求信徒将心交给党,「爱国爱教」成为教会生存的基本条件,更是防止被打倒的「金刚罩」。无疑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差异甚大,他指中国有这麽一句话流传着:「多一个基督徒就少一个中国人」,在二十世纪基督教更因西方侵华而被判下文化原罪,直至改革开放,中国与外国建立关系,对立的情况才慢慢淡化下来。
「过去中国教会很努力尝试将国民身分和基督教融合成本色化丶本土化的基督教。」邢博士说。他续指二零零六年时基督教爱国主义教程正式推出,让神职人员明白自己是中国公民,同时也是基督徒。他认为信徒可以爱国,但不是用政权所期望的方式,因为圣经的爱同时带着批判,有时候需要为不公义事情抗争,但他提醒抗争最根本的关系是见证上帝,而非个人努力要达到公义。他坦言今日的中国教会在社会丶政治丶公共问题上仍难发言,虽然教会内部牧养空间比从前大,但和谐社会仍是今日国内教会的写照。
李耀坤博士分享德国信徒如何将基督教与德国文化结合,在希特拉统治时期,国民对德国极权如痴如醉,当时的德国信徒更相信希特拉的纳粹主义是神新的作为,他是德国人的摩西,要带领德国迈向更好的时代。祟拜领袖的信徒产生了同步化运动,他们自动与柏林政府连结,听极权领袖指挥。在一九三四年,一羣德国神学家不顾生命危险,起来共同制定《巴门宣言》,写下六条宣言劝导教会坚守信仰,𨤳清信仰与国家间之关系,要敬畏神,也要尊敬君王,坚持公义与和平。
李博士对制定《巴门宣言》的神学家的敢言尤其欣赏,亦应成为华人教会的反省。他认为教会对於国家有特殊的任务,就是要持守国家的公义与和平,不断提醒政权人士和被管治的人关於上帝的诫命是信徒应有的政治责任,他说:「正正因为爱国,所以教会绝不能成为国家的机构,要保持独立自由。」坚持公义与和平的过程,潘霍华的刺杀问题,李博士指《巴门宣言》草拟人之一巴特(Karl Barth)认为有责任的公民要起来,到了某个地步且有充分理由下可以推翻政权,包括用刺杀的方式,但负责任的推翻必须要建立一个新的公义秩序。
蒋文忠先生认为公民门徒可从内在和外在进行反思,内在是公民门徒在世的基础应是与耶稣基督的关系,在世要以基督为中心,回应呼召,且要对主有信心和顺服;活在香港处境的公民门徒,受到中国在经济丶教育丶医疗等方面的影响而充满张力,他认为今日香港信徒不能再留在教会四幅墙中谈论自己而不考虑中港关系,更无法脱离现实而去谈属灵。
他续言新约记载耶稣与税吏一同吃饭,与穷人一同坐席,这显明基督的爱和认同是不分阶级和种族。故他认为,信徒对别人的爱不应受自己的国族身分限制,基督徒可以爱自己的国家,但非唯一和绝对的认识,国家与政权绝不能取代上帝的位置,更不应产生排他的爱国主义,因为爱是一个家,正如基督徒同样可以对日本地震丶印尼海啸的回教徒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