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战与真相

2519 期(2012 年 12 月 2 日) ◎ 新闻捕手 ◎ 蔡志森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一齣警匪片引来多位前高官和政界人士的回应,批评电影内有关警方和廉署的运作模式与现实不符,其实。一直以来我们在推行传媒教育时也常常提醒大家,不要认真看待电影、电视剧所呈现的是否「真相」,而应着眼於它们所反映的社会及人性面貌。无论是《寒战》或其他警匪片,正如大部分的古装片一样,毋须认真看待其细节,因為编剧重视的是戏味而不是写实,电影并不是纪录片,重点只是娱乐大眾和引起大家对现实生活的一些共鸣和反思。

  笔者曾担任电视台编剧,遇到这类与警方或法律有关的片集,编剧皆会做资料蒐集,找一些相关人士「攞料」。不过,為了加强戏剧性和方便剧情推展,很多大家明知是不合常规和现实的情况都必然会出现。电影的好与坏重点往往不在现实上有关剧情会否发生,而是这些剧情能否令我们对人生和人性有更深刻的体会,能否引起大家共鸣。

  不过,令人忧虑的是今时今日的政治现实、甚至新闻,与电影亦有颇多相似之处,大家对「真相」的兴趣愈来愈低,反而观感重於一切,甚至以观感取代「真相」。在镜头面前,无论是政府官员、议员、以至压力团体和弱势社羣,用的都是感性手段,希望透过一些令人难忘的短语(soundbites)去引起传媒和观眾的注意。若从发放消息者的角度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因為无论电视观眾和报章的读者,愈来愈没有心机和时间看大家长篇大论了,一切讯息皆要高度浓缩。

  问题是不少人和团体发放消息时却有意无意地扭曲,例如一些同性恋团体不断指她们受严重歧视,却又迴避歧视的实质内容。又例如过去一两年她们不断将一些关心和协助有同性性倾向挣扎的辅导扭曲為拗直治疗(修正治疗reparative/conversion therapy),无论有关团体如何澄清亦置若罔闻,目的都只是製造一种似是而非的观感。作為观眾和读者,若受某些电视画面和报章标题吸引,最重要的是不要轻易相信,而须多花时间看看相关的报道,以及往被批评团体的网页看一看。谣言往往始於传媒,希望能止於愿意花点时间了解「真相」的受眾。

【要闻】

【教会、机构短讯】

【教会之声】

【黄金岁月】

【破局锦囊】

【如沐春风】

【朝鹰珍藏】

【文林】

【释经讲道】

【品兰集】

【特稿】

【世说新语】

【文化之旅】

【新闻捕手】

【有李可陈】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观景人生】

【译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