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内性骚扰及性别意识调查发布
七成半支持教会制订《防治性骚扰政策》
第 2654 期(2015 年 7 月 5 日) ◎ 要闻
为了解香港教会内性骚扰及性别意识的情况,香港基督教协进会性别公义促进小组(下称「小组」)策画「二零一四至一五教会内性骚扰及性别意识调查」。小组於二零一四年十至十二月期间透过邮寄与电邮邀请全港1,230所堂会参与问卷调查,亦以电话接触当中324所非协进会的会员教会。最後参与问卷调查的只有12所堂会,其中包括来自: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丶救世军丶香港基督教循道衞理联合教会丶基督教香港信义会四个宗派及其他独立堂会。是次调查共收回315份问卷,有效问卷为304份。受访者对性骚扰定义不清晰
第一部分问卷问及的八项行径事实上全部属於性骚扰的行为,但只有五项行径是有超过八成人认为可以构成性骚扰,这反映受访者对性骚扰的定义不清晰。该五项行径依次序为「强逼进行性行为」(92.1%);「不受欢迎的身体接触」(90.8%);「不受欢迎并有色情意味的眼神或姿势」(87.2%);「发出有性含意的电子邮件丶网络社交讯息丶电话丶信件或传真」(84.9%);「展示不受欢迎及与性有关的材料」(82.9%)。然而,受访者对下列三项行径会否构成性骚扰并不确定,三项超过两成人选择中立的行径依次序为「多次提出不受欢迎的约会以致受约方感到厌烦」(33.2%);「引起性联想的评语丶玩笑或提问」(27.6%);「讲贬低某一性别的淫亵/有味笑话」(24%)。调查结果反映受访者对涉及约会与言语性骚扰缺乏认识和敏感度,以致受害人一旦遇到这类骚扰,容易自我怀疑丶不被重视或得不到正面的回应和帮助。
另外,在有关性骚扰的观念和性别意识的题目中,只有不足三成受访者认同「性骚扰跟性别平等丶尊重性别有关系」(26%),甚至亦有出现受访者对性骚扰有刻版印象与理解。有六成半受访者认为「女性会比男性容易遭受性骚扰」(65.1%),亦有一成受访者认为「性骚扰的发生应归咎受害者的衣着或姿态过分性感」(11.8%)丶「性骚扰只是受害者对他人的反应过敏」(7.3%),以及「性骚扰的发生应归咎受害者的警觉性不足」(10.8%),结果反映「指责受害人的观念」(blame the victim)仍然存在。这种误解令受害人产生自责和内疚,保持沈默不敢求助。
一成受访者反映教会有性骚扰 冒犯者男女各占一半
当中有一成受访者(32人)表示,他或她认识的弟兄姊妹中曾在教会或教会活动中遭受性骚扰。该一成人反映的性骚扰形式(受访者可选多项)占最多者为「不受欢迎的身体接触,例如触摸丶抓捏或故意摩擦他人的身体」(26人/81%),其他依次是「引起性联想的评语丶玩笑或提问」(12人/38%)丶「多次提出不受欢迎的约会以致受约方感到厌烦」(11人/34%)丶「讲贬低某一性别的淫亵/有味笑话」(10人/31%)丶「不受欢迎并有色情意识的眼神或姿势」(9人/28%) 和「发出有性含意的电子邮件丶网络社交讯息丶电话丶信件或传真」 (4人/13%)。另外,冒犯者的性别男(17人/53%)与女(14人/44%)几乎各占一半。这个结果打破了坊间对性骚扰冒犯者性别的迷思,而受害人亦可以是同性或异性。由於鲜有男性受害人分享经历,有可能男性会因性别定型而感到羞耻放弃求助。
冒犯者有一成半是教牧同工或长执(15%),而当中三成人地位是比受害人高,冒犯者如果利用职权恐吓或要胁对方以达到目的,受害者往往因此而陷入窘境。而且在教会的场景中,若是神职人员性骚扰信徒,带来的不只是身体与心灵的损害,更带来信仰上的挣扎与困扰。另外,冒犯者占七成为弟兄姊妹(23人/72%),近五成是地位与受害人相等(18人/56%),反映当信徒在追求合一的羣体生活中容易出现关系界线模糊。
「倾诉」非等同「投诉」 六成受害人选择避开
当受害人在教会中遭受性骚扰时,占最多选择是「避开骚扰你的人」(19人/59%),其他依次是「向教会肢体倾诉」(13人/41%)丶「向家人或朋友倾诉」(13人/41%)丶「直接向对方表示不满」(13人/41%)等。反映受害人信任身边的姊妹弟兄及能够提供适切的意见和帮助。倘若堂会牧者与会友能有处理性骚扰的训练,相信有助受害人。另外,「倾诉」非等同「投诉」,受害人愿意与教会肢体分享并不代表他/她愿意申诉。接近六成受害人选择「避开骚扰你的人」,虽然此举较消极和被动,但反映他/她们带着伤口离开羣体,即亦表示其个案仍未获处理,甚至冒犯者有可能仍在教会中潜伏。
另外,问卷反映只有一半的受害人曾向教会投诉(16人),而当他/她投诉後,得到的回应较多是「与涉事双方详谈,以进一步了解有关事件」(8人)丶「建议你向冒犯者表明立场」(7人)及「提供辅导服务或转介」(6人);但亦有教会「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及「不相信或漠视你的投诉」(3人)。更严重的是,也有少部分的受害人因为提出投诉而出现「被逼害」(4人)丶「被歧视」(2人)丶「事件在未经你同意之下被传开」(2人)丶「被人议论」(2人)丶「失去他人的信任」(2人)。一半受害人没有向教会作出投诉原因主要是「不想事件张扬/被讨论」(12人)丶「不想破坏在教会生活的环境」(11人) 丶「感到尴尬」(9人) 丶「不想被视为一个制造麻烦的人」(7人)等。结果反映受害人要作出投诉时存在不少顾虑而决定保持沈默。而投诉处理不善亦会为受害人带来第二度伤害。因此,教会若没制定性骚扰政策正视问题,并未设立一个公开丶公正并保护受害人的投诉机制,会令受害人对投诉却步。
七成半受访者支持教会设立防治性骚扰政策
有五成半受访者认同教会内出现性骚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56.6%),七成半受访者皆支持教会需要设立防治性骚扰政策(77.6%),以提升教友对性骚扰的意识丶防止性骚扰的发生,以及帮助处理性骚扰的个案。可惜对於现时教会推广防止性骚扰的工作,只有一成受访者认为足够(13.8%),近七成受访者表示教会从没有性别意识的教育(67.8%)。由此可见,防治性骚扰的工作及性别意识的教育有急切需要却非常缺乏。
九成本地教会无意参与问卷 反映教内漠视性骚扰
是次问卷调查该小组没有选择打电话或网上形式进行,一方面是为要确保调查的代表性,另一方面是希望透过进入堂会派发问卷来表达他们对这议题的关心,强调与教会的积极沟通;亦希望性别议题能在教会中公开地讨论。可惜的是,当小组向全港教会发出邀请的时候,得到的回应非常冷淡,反映教会对性与性罪行仍然视为禁忌。当用电话逐间堂会邀请和了解情况时,某教会同工一听到「性」字已立即声明他/她们不支持同性恋。这份问卷完全没有讨论性倾向及性别认同的议题,反映有同工过分敏感和恐惧。亦有教牧同工寄匿名信指责该小组策画是次调查是「破坏神的殿」,反映某些教会仍然觉得神圣的地方是绝不会发生性骚扰的,并且亦因为「家丑不出外传」的心态而逃避讨论。以数字来看,这份报告只能代表百分之一的教会情况,但也真实反映了其馀九成教会仍然漠视教会内性骚扰的问题。
因此,报告提出以下建议:一丶各教会及机构制订《防治性骚扰政策》,该小组强烈建议各教会及机构制订《防治性骚扰政策》─制定处理性骚扰投诉的流程及设立处理性骚扰投诉委员会。二丶加强对牧者及会友的防治性骚扰意识教育,该小组认为应加强牧者丶信徒领袖及会友对性骚扰的认识,澄清有关性骚扰的迷思和误解,并建立处理性骚扰投诉时应有的正确态度,鼓励受害人求助和寻求正义,从而积极和正面解决问题。三丶建立教会内性别公义的意识,要决心建立「零」性骚扰的教会,必须从根本做起:在教会内建立性别公义的意识,开放讨论性别议题,促进性别平等,去除性别霸权,让教牧与平信徒突破性别定型和传统的性别分工,按恩赐丶兴趣丶热诚及羣体需要服侍教会。
( 资料由香港基督教协进会性别公义促进小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