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读到众读
第 2678 期(2015 年 12 月 20 日) ◎ 教会触觉 ◎ 李碧如
阅读,本来是很个人的行为,你喜欢读小说,我喜欢读散文,各按兴趣能力去进行,并无必要变成集体活动。不过,在学校里推动阅读,却有需要指导孩子们进行集体阅读。这种集体阅读通常称为「专书阅读」,就是由老师指定全班同学在同一段时间阅读同一本书,跟语文课本学习相似。近年香港公共图书馆和不少学校推行的读书会跟「专书阅读」相似。大家一起读同一本书,好处是指导者可以跟读者集中讨论相同问题,进行活动时因此能够多元化一点,引发思考和趣味也相应提高。
「专书阅读」跟「广泛阅读」是互相补足的。前者追求阅读的「质」,要读得专读得深入;後者追求的阅读的「量」,要读得多读得多元。一般小孩子比较喜欢「广泛阅读」,对「专书阅读」则有点抗拒,他们觉得像解剖般对书本进行分析很沈闷,却不知道,经过仔细分析,细意地慢慢读通一本书,比浮光掠影水过鸭背式的泛读有更多得着。
要把「专书阅读」推动成功,选书自是非常重要。童书种类繁多,却并不都适合作集体阅读用,有些绘本较宜於亲子阅读,有些故事则宜於独自细味。适合多数人共同阅读的书,文笔应该优美一些,内容应该争议性多一点,换言之,可堪咀嚼的书才值得用作集体阅读。我见过有些学校用科学类书籍作专书,内容都是些事实性的资料,如此集体阅读,不过是社会科的学习,我想不到对孩子语文方面有何补益。
选好了书,便要构想适切的活动配合阅读。台湾在组织读书会方面有丰富经验,出版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只是港台两地学生阅读习惯不同,也不能完全照搬人家那套。香港孩子课馀要参与的活动太多,阅读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消闲减压,甚至是交差做功课,所以活动若太多花式,反而变成增加负担,降低阅读兴趣。适当地教他们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学一下怎样分析文章/故事的布局,引导他们思考其中深意,跟同学们交流讨论,已经很足够。如果孩子因此培养出阅读习惯,进而享受阅读之乐,那就是成功的集体阅读了。
这个世代,家长和老师得花上九牛二虎之力,施展浑身解数,才能在这个愈来愈走向图像化的世界,培养孩子对阅读文字产生兴趣,并且锻炼出能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