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经验
第 2706 期(2016 年 7 月 3 日) ◎ 信仰重寻 ◎ 许立中
当我们检视任何宗教传统的历史,我们必须明确地分辨出我们到底是在谈论那些宗教经验本身,抑或是从那些经验引申出来的教义和神学。宗教经验是原始的资料和素材,神学反省则是基於那些素材引申出来的理论。耶稣的十二个门徒都是来自社会的基层,没有一个是学者或神学家。因此他们在耶稣离开之後所经历到的种种,都是原始丶即时,有待思考反省的经验。在新约圣经中,可以看见保罗与约翰的典籍都斧凿着这些反思的痕迹,进而发展成为一套复杂而完整的教义体系。
正如我们对耶稣的理解,是基於救赎意义的大前提;因此发展出来的基督论,也就视基督为先於耶稣降生并超越耶稣受死的永存者,「太初与上帝同在」的道。这样,圣灵的存在也就同样可以追溯至五旬节事件之前:不仅直接参与耶稣的降生(因圣灵感孕),更涉及希伯来圣经记载种种关於上帝大能的作为(感动众先知的灵),甚至早就出现於创造的起初—用《创世记》第一章的说法,当一切还是「空虚混沌丶渊面黑暗」的时候,「上帝的灵」就已经运行在水面上。
再者,倘若圣灵被视为上帝活跃的临在,那麽祂就不可以被理解为某种原始的能量(让人记起电影《星际大战》)。作为创造者,上帝不可能拥有低於被造者的一切属性,因此不能单纯被理解为哲学上的「不可动的推动者」。这样,圣灵亦同样被视为同质同源。如此在神学上便构成了「父丶子丶圣灵」三一神论的雏形。
由於这些教义形成於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化背景,因此难以避免地带着相当程度形而上学的复杂性。对於东方人来说,尤其不容易消化。不过明白到这些教义的起源,或许我们对於它们的抽象性就会有多一点的容忍。倘若你参加的是「礼仪教会」,那麽下一次在聚会中念诵《尼西亚信经》的时候,不妨稍为纵容一下你的左脑,作一点哲学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