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一种经验
第 2740 期(2017 年 2 月 26 日) ◎ 信仰通识 ◎ 许立中
中午参加一个书院办的生活午餐讲座。他们邀请了一位脑神经科教授,分享一个活化大脑的讲题。开讲之後,才知道讲者是讲论禅修对大脑和身体功能的好处。我当时的感觉是,当一位学者意外皈依一种宗教/哲学/生活方式,他总能够将自己的学识专长带到这兴趣里去,为这意外开发的新领域赋予一件体面的学术外衣。有趣的是在我的席上刚好有一位哲学系教授,讲座後甫即私下指出,嘉宾讲者在论述的过程中,将不少非科学的个人观点含混其中。只是这些「见证者」往往挟着斐然的学术成就,让人产生「某学科支持甚至证实某活动的客观科学性」的错觉。
一直以来,人们都是站在演化论的角度去反对创造论,彷佛它们是对同一件事情两个互相排斥的理论。但正如我在上次解释,那根本是苹果和橙的比较,虽未至於风马牛不相及,却完全是不同层次的考虑。你可以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去考虑禅修,但对於佛教徒来说,禅修却完全是另一个层次的事情。
在这方面,爱因斯坦反而作了一个不错的榜样。纽约的拉比想让他说出类似「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甚麽⋯⋯」的陈述,爱因斯坦却清楚明言,他并不相信「干涉人类命运和行为的上帝」;让他倾心的,是哲学家史宾诺沙所谓的「在万物和谐秩序中彰显自身的上帝」。对他来说:
「催生真正艺术和科学的基本情感,就是对神秘的体验。要是谁对这样的情感不再感到好奇丶不再感到惊讶丶或是根本毫无感知,那他确实无异於行尸走肉,就像一截被掐灭的蜡烛。感觉到万物背後那心灵无法掌握的存在,它们的幽邃与美丽只会间接触及我们—这就是信仰的涵意。在这个意义上,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是个具有虔诚信仰的人。」
倘若信仰是关乎「万物背後那心灵无法掌握的存在」,那麽当你听到科学或宗教「证明」或「推翻」对方一些甚麽的时候,你几乎可以肯定至少其中一方是被扭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