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异象与信念的基督徒出版事业

2740 期(2017 年 2 月 26 日) ◎ 阅读转化生命 ◎ 郭罕利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投身出版,源自一份对文字的喜爱,也基於文字带来生命改变的信念与异象。

  小时候就喜欢阅读,大半是因为喜欢文学的缘故。未认识主之前,甚麽都爱看,中国的诗词小说丶历史杂文丶游记传记,都爱不释手。信了主以後,读书的兴趣有了转变,开始欣赏西方文学丶圣经和神学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信仰的加深,对所读之书也有了不同的选择,以往觉得满有趣味的,现在重读竟如同嚼蜡;本来束之高阁的,现在才重新发现如获至宝。

  中国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相信这话假设了所读的是乃是好书所说的。德国人说:Man ist was man isst,意思是说:人以甚麽为粮,就会成为怎样的人。这原则应用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全都适用。一个人经常吃无益甚至有害的杂粮,而缺乏优质而均衡的正常饮食,迟早会导致他的身体出现问题。同样,一个人若不经常以读好书来滋养心灵园地,而任凭思想被各样错误丶扭曲丶芜杂的资讯充斥,就很难发展出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信徒不但要读书,还要读好书。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对读书有悟,带来思路明畅丶清澈澄明丶新知涌现,感受甚深。他这样形容读书带来的美趣: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作者透过书籍有所感悟,茅塞顿开,灵思跃动的写照。好书带来新知,引发思考,犹如清澈流动的泉水注入生命,使人心灵清新活泼,胸襟广阔。如果一本优秀的文学史哲书籍都尚且有这样奇妙的功效,上帝的话语——我们的圣经,以及一切建基於圣经启示的属灵书籍和文学作品,岂不能显出更大改变生命的力量?如果世上的文化事业可以推动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基督徒的出版事业岂不更可以引领人类进入更崇高的视野,更深刻的思维,更丰富的内涵?

  基督徒在人生各成长阶段,都需要有好书指引,一本好书可以开拓视野,模塑人生观,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生命;但一本坏书却使人思想混乱,视野模糊,甚至导向错误的人生追求。这个知识领域实在庞大,责任也重大,需要更多有异象的基督徒作者丶学者丶译者丶出版人丶教会和机构等努力耕耘。 汉语圣经协会的文字出版服侍已有三十年历史,出版的圣经原文辞典丶释经典籍和工具书丶以及翻译圣经译本《新普及译本》及《新汉语译本》,由始至今,都是基於「圣经传万家・救恩临天下」的异象,以及相信文字改变生命的信念。深愿上主祝福和使用,让这些出版的书籍和圣经,能为华人信仰羣体的信仰发展带来新知,提升视野,转化生命。

  记得在我刚开始读博士课程时,在一次导修下课後,一位老教授跟一羣研究生在饭堂闲谈,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做研究也好,写作也好,最重要的是找到你自己的研究课题,努力寻找答案,为增进整体的信仰知识带来实质的贡献,而不要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跟风,取个学位而已。」这番话我一直记在心中,指导着我整个研究和事奉的方向,也成为有力的提醒:在一个商业主导的社会文化里,我们实在应该小心谨慎,避免跟风,因人有我有的心态而出版类近的产品;惟有这样,才能为整体基督徒的出版事业带来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作为基督徒出版人,我经常思考的,就是在这个时代要出版甚麽书籍,才能令基督的信仰内容得以更清晰地阐述,以令信徒思想澄明,生命更新,对所信仰的上帝认识更深。因此,经济利益绝不应是决定我们出版甚麽书籍的首要考虑,更不应是唯一的考虑。相信上帝兴起不同基督教出版机构和出版人,并赐予不同的出版羣体独特的异象和使命。惟愿各机构彼此守望,各尽所能,为增进华人信徒羣体的信仰知识共同付出,也为华人信徒生命成长带来更大的帮助。

  郭罕利博士(汉语圣经协会总干事兼译经总监)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释经讲道】

【品兰集】

【传道故事】

【信仰通识】

【信.道.灵.心】

【城市心灵】

【心灵絮语】

【教会丶机构短讯】

【明心见证】

【智慧男本 】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记】

【路德的苹果树】

【阅读转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