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教会青少年事工高峰会
鼓励探索发展空间
肯定青年在世价值
第 2746 期(2017 年 4 月 9 日) ◎ 要闻
建道神学院教牧及专业进修学院已於三月二十七日,假旺角浸信会举办「第五届教会青少年事工高峰会」,主题为「Connect」,从多方面探讨如何真正与青少年结连,吸引约二百位青少年牧者及工作者出席。
提供机会 助年轻人探索前路
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院长陈宝安博士引用学者Donald Super的理论,指零至十四岁儿童已需要职涯发展,因为职涯不只是工作,也是生命的开始。她指,建立需求和幻想是十四岁以下儿童的主要特质,随着年龄上升,应鼓励他们发展其能力和兴趣。至於十五至二十四岁为探索期,青少年在学校丶休闲活动和各式工种体验中,进行自我检讨丶角色扮演和职业探索。角色扮演方面,她建议青少年可在教会参与不同事奉岗位。她又分享自己从前害怕演讲,但尝试多在青少年团契中分享後,慢慢便克服了心理障碍。另外教会亦是一个平台,让不同职业者分享经历,年轻人便可从中了解不同行业的特性。
陈博士进一步解释,二十二至二十四岁的青少年开始认清自己的兴趣和志愿,他们需要学习开创更多机会,并持续探索发展空间,因此如有青少年导师同行,将有助他们成长。惟她强调,青少年工作者必须每天灵修与主结连,才能以主爱和谦卑的心,与青少年同行。「不论做甚麽事工也好,要有时间回到上帝话语中,因衪的话语总是排在第一位。」此外,她又指应容让年轻人作决定并承担後果,学习在软弱跌倒时成长,并提醒同工在辅导过程中,可能因得到年轻人爱戴而自我感觉良好,但切记不要变成他们的「偶像」或主人。
真诚对话 从关系中建立生命
突破事工发展总监梁柏坚认为,青少年拒绝虚伪,如成年人能说话真诚,言谈内容有日常生活的元素,他们便觉得对方明白自己的人生。然而,不少人以为表面连结就等於真正连结,又或青少年因社会状况或其他原因,不愿将心底话向成年人表达。「法利赛人表面上好多宗教虔诚,但里面的真实是粉饰的坟墓,所以我们要求真,如果今日要connect,我们想看到年轻人真实的一面。」他续言,青少年在不同成长阶段会问「我是谁?」,即人生在世的位置丶生命价值和独特之处,如能与他们生命中这些追求对话,则会有更多真实结连。
他以青少年在聚会中玩手机为例,指原因可能是讲员不自觉给予他们压力,当谈及尖锐的信仰问题或勾起某些回忆,他们不想在讲员面前敞开心扉,便选择玩手机逃避。「在他们眼中,手机是叮当的随意门,当刻在你面前离开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所以,他指不应用禁制方式去处理沈迷问题,而是重新给予年轻人一个「Connection」,当有人与他们连结,便会减少使用「随意门」,回到现实。因此,他认为青少年求问「我是谁?」,答案应从关系中寻找,「当他们在关系中找到自己能够贡献之处,成为别人的祝福帮助,就会看到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所以青少年牧者应肯定年轻人在世的价值,帮助他们从关系中建立自己。
此外,基督教迦南堂堂主任郑家辉牧师则分享「社关参与连结」,他指教会一直积极参与社关事工,例如探访劏房户丶基层儿童丶长者和青少年,建议探访活动可安排在崇拜後进行,方便更多教友参加。惟他强调各人心志均有不同,不可强迫弟兄姊妹参与相关事工,但自己会身体力行作榜样。他补充,教会参与社关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透过活动传福音,转化服务对象认识上帝,甚至成为门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