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死」与教会的老人事工

2757 期(2017 年 6 月 25 日) ◎ 教会之声 ◎ 吴思源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步入高龄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现时香港七百多万人口之中,已有一百多万是六十五岁或以上的「长者」。据估计到了二零三零年,即十三年之後,「长者」占全港人口比例将激增至四分之一。

  现时香港的长者,仍有一部分出生於二次大战之前,即早於上世纪三丶四十年代,那日子的人生养众多,儿孙未算满堂也甚少人丁单薄,故今天七丶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尚且有家人陪伴终老。但到战後出生的一代(即所谓战後婴儿潮),多在上世纪六丶七十年代结婚,那时已开始鼓吹「两个够晒数」,那麽到这批人步入老年,若子女又移民(这情况十分普遍)他们多变得很孤单。再由此推算,再下一代的老人(即六丶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不单止儿女人数极少,甚至许多是单身不婚的,到他们老去之年,恐怕只是孑然一身。

  据统计,今日生活在社区的「独居长者」或「二老家庭」总人数多达四十万人,占全港高龄人口约三分之一,而这情况随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只会愈来愈严重。其实香港政府历年来的人口推算研究已预知这个趋势,而相关的政策文件及报告书亦一再指出必须未雨绸缪,及早制订应变措施,可惜政府在安老政策上始终是口惠而实不至,做的多是「表面功夫」,如长者乘车优惠及长者医疗券,实质上无助於帮助长者过有尊严而可以安心的生活。

  香港教会近年主打「青年事工」及「职场事工」,将教会的资源「倾斜」於中青年,而不自觉地忽略了老年人。其实香港教会(包括宗派堂会及翼锋机构)之能在上世纪七丶八十年代发展迅速,实有赖今日已步入「高龄」的四十後和五十後,这羣人不单止曾是香港教会的中流砥柱,也多是默默奉献的支持者,他们出钱出力经营及发展教会,但今日老去了,却往往被「边缘化」,令人十分遗憾。

  教会过去也曾努力於老人工作,例如多年前基督教灵实协会曾主催「乐颐居」长者住屋。而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除经营墓园,更办有老人院和颐养院。事实上今日住在上述院舍的老人,不少是四丶五十年前香港教会叱咤风云的领袖和长牧,他们得在教会办的院舍安享晚年,是教会应尽之责,但在教会圈子以外,仍有逾百万的孤独老人,教会又有何回应?

  吴思源(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慈惠部长)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释经讲道】

【品兰集】

【传道故事】

【信仰通识】

【信.道.灵.心】

【城市心灵】

【心灵絮语】

【教会丶机构短讯】

【明心见证】

【智慧男本 】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记】

【路德的苹果树】

【阅读转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