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会文字出版之我见

2757 期(2017 年 6 月 25 日) ◎ 阅读转化生命 ◎ 陈培德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笔者是在一九八零年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由於早已立志投身基督教文字事奉,同年七月便加入了台北发行的《校园杂志》任编辑工作(那时还是未改版前小开本的月刊)。一九八二年,时值香港前途谈判和草签,笔者带着结婚还未满一年的妻子返港,在港丶台两地刚分家的道声出版社担任营业经理。但只工作了十二个月,便转投学生福音工作,三年後全时间念神学,继而投入牧养学习。首间牧养堂会是信义会鸿恩堂,有三年半时间;继而应邀出任信义宗神学院为首位华人院牧(三年),同期兼顾信义会道风山堂牧养(六年半)。

  一九九五年起我在道风山基督教丛林当了大半年灵修主任。同年秋天,笔者被所属教会调任道声出版社主管工作(首三年仍兼顾道风山堂),至二零零零年底转职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文字部担任零售总监。二零一六年十一月,笔者为《德慧文化十周年特刊》撰文题为「十载情缘」,内中提及德慧文化成立十年间前缘往事,以及她在逆境中的行进步履。这是笔者一个不算单纯的事奉简历。

  观察所及,笔者深感无论是老牌教会出版社,或是福音机构出版单位,她们的成立和发展,都各有其优点和弱点,但关键总离不开眼界丶人才和资金,华人教会出版史中不乏殷鉴。凭着一个清晰的信念,加上属上帝特别重用的人,好些「黄金时代」便发生了,或十年丶或廿载,江山代有人才出,自然也会有凋零丶瓦解的时候!

  然而,此地教会和福音机构出版事工在这三十多年来的变化,可说是空前惊人的!面对着两岸三地政治丶经济丶社会等方面的剧烈变化,台湾在八零年代後期解严,教会出版事业茁壮成长,成为香港主要竞争对手和威胁,让人艳羡。不过,长久以来教会出版社期盼内地庞大宗教市场开放,一直毫无进展,甚至因着实施严控的国家政策而落空!此外,网络和数码化科技迅速发展,使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普及,加上电子书涌现,冲击着传统印刷本书籍的出版。

  粗略地说,香港教会出版事工的困难,归纳起来,包括:领导交棒问题;为发展或避险在海外多地设分会分社衍生管治难题;移民潮引发不少有经验人才流失;出版方向由文编主导转向企画规画;害怕积压库存而减少书籍出版数目和数量;由堂会或读者主动选书阅读变成市场导向;旗舰型书店出现改变了市场板块;物业租值暴涨引发书店结业潮;出版资金投入不足致使行内恶性拖欠帐款严重。这是个极大丶极难解的困局!

  这些年我们最常听见「读书风气低迷」丶「书出版後没人买」丶「出版电子书才有出路」等说法。近闻基督教出版联会决定把两年一度的「金书奖颁奖典礼」延期一年举行,原因是怕新书出版数目不足影响竞争的可观性。笔者倒认为这些现象确实值得去留意,但我们更应该慎防部分可能只是伪装了的假象,叫人害怕丶胆怯,不敢去冒险和践行理想,失去了书籍出版的方向和题材,忘却以培训和储备业内人才为己任。

  笔者常会用一些提问和行动来帮助自己,坚定对文字事工实践的理想:

  1. 你有经常和广泛地阅读,掌握时事和时代脉搏吗?

  2. 你知道现今出版的趋势和话题吗?你是否保持着常常阅读中外好书的习惯?

  3. 在一些领域里,你能充分认识当中的专业知识吗?

  4. 谁是你的阅读对象?如何去把你的读者羣串连起来?

  5. 你的读者需要读些甚麽?教会和信徒当前要些甚麽读物?

  6. 你计画如何去教育或影响读者去阅读这些书籍?

  後现代世代的文字阅读,绝不会就是网络信息和电子书。读者所渴求的,是有意义丶有价值丶能耐久的内容,适切他的需要,解决他的难题,找着新亮光和新发现。这是你的出版作品吗?

  陈培德牧师-德慧文化执行长

影响你生命的书:

  书名:《启是揭非──启示录品读》

  

  这是孙宝玲牧师「品读」系列的第五本,走出四卷福音书,进入信徒较难读懂丶读通的启示录里。作者以扎实的研经工夫,梳理旧约典故和希罗社会背景,以及对启示录政治丶社会和文化等时代背景作透彻认识,帮助读者了解经卷中各异象结构和肌理,进而挑战读者读毕启示录後,知道该如何去活在当下,憧憬未来?读这本书,使笔者更能明了启示录的奥秘精妙。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释经讲道】

【品兰集】

【传道故事】

【信仰通识】

【信.道.灵.心】

【城市心灵】

【心灵絮语】

【教会丶机构短讯】

【明心见证】

【智慧男本 】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记】

【路德的苹果树】

【阅读转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