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见中互补互重
第 2762 期(2017 年 7 月 30 日) ◎ 牧心世情 ◎ 区伯平
几年之前,英格兰的班斯莱(Barnsley)设立了一条「戴德生径」(The James Hudson Taylor Trail),目的是在其家乡,细诉这位前「中国内地会」(现时「海外基督使团」前身)创办人的信仰及生活点滴。
当戴德生踏向人生的初职阶段丶并且跨越信仰面对的严峻冲击之後,他随即重拾积极的教会生活,热切事奉,甚至承接祖辈三代的心志,当上循道会极力倡导的「信徒宣教师」(lay preacher),在主日担当讲坛事奉。「戴德生径」的站点中有一所教堂,正是他当日经常讲道之处。
在那段福音初传中国的年间,第一位到中国的宣教士马礼逊,主要在澳门和广州前线工作;第二位是米怜(W. Milne),他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作支援;第三位是麦都思(W.H. Medhurst),他在巴达维亚(即是现时印尼的耶加达)作支援。其中麦都思的工作发挥着无法意料的深远影响。
郭士立(K. Gutzlaff)是第一位来自欧陆的宣教士,他先跟随麦都思学习中文,後来成立「中国传道会」,在欧洲招募宣教士前来中国。这时戴德生渴慕宣教,读了麦都思着作的《中国:从传扬福音看其现况与展望》之後,决志前赴中国;於是加入郭士立的组织,在一八五四年首次踏足中国。
麦都思的一位同工台约尔(S. Dyer)在马六甲承接米怜的工作;台约尔离世十年之後,他的幼女玛丽亚(Maria Jane Dyer)承接父亲的心志,来到中国宣教。戴德生与玛丽亚在中国相遇,相爱,於一八五八年结婚。戴德生与玛丽亚心在中国,尤其被忽略的偏远地区;於是在一八六五年成立「中国内地会」,成就杰出的宣教成果。
沿着「戴德生径」还有一个站点,记述着戴德生夫妇的中国心:在成立「中国内地会」之前五年,俩人已经在家乡发出呼吁,并且有梅多斯夫妇(James & Marta Meadows)率先响应,投身中国宣教。宣教以至所有事奉,其实都是生命感染生命!
(「戴德生径」五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