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推动崇拜与音乐更新
第 2768 期(2017 年 9 月 10 日) ◎ 要闻
马丁路德在五百年前在教会中推行改革,包括推动崇拜更新,将拉丁文改为本地话,令普罗大众都能听道。香港浸信教会已於八月十三日举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崇拜和音乐的影响」讲座,由该会牧师陈康主讲。
陈康牧师指出从路德的宣言和文献可得知,其改革最重要是透过崇拜进行。他强调马丁路德并非第一个人提出宗教改革,改革的呼声在中世纪从修道院早已开始,直至一五一七年马丁路德在威登堡教堂钉上《九十五条论纲》,以拉丁文公开发布,引起学术上的讨论,然而很快有人翻译成德文,加上活版印刷术的兴起,使之迅速传遍德国。
他续言,路德对於礼仪的改革,可先见於修改了弥撒程序,有部分不变,有部分按节期可作变更,又将原先的七个圣礼,删减至只有圣餐和洗礼。「马丁路德最大的改革是将原本拉丁文的崇拜改为本地话——德文。」陈牧师说,弥撒之所以被称为「望弥撒」是因为当时的信徒在崇拜中无法理解内容,只可以观「望」。然而,马丁路德认为上帝的启示是给予每一个信徒,崇拜内容不应只有一小撮人明白,也不应成为圣职人员用来欺骗人的魔术,而是全会众参与的行动,因此他修改成本地话,让所有人都参与其中。
陈牧师又指,路德宗的崇拜观既希望崇拜是福音性,能宣告基督的福音,又希望保留原先的天主教,让历代先贤与今世信徒一同参与其中,因此并没有完全将传统除掉。「香港在约二十五年前也有崇拜更新,引入美国教会的敬拜赞美。」他续言在美国有些崇拜形式像脱口秀,为的是让未信者适应,他着信徒反思当教会要加入新元素时,是否一定要把传统除掉。
他强调崇拜是人与神之间的对话,形式和风格可以更新,但内容不可以,礼仪可以帮助信徒投入崇拜,现代敬拜也能使信徒积极投入,但如贵格会也可以不透过任何礼仪而静候神。「路德的改革是范式的转移,由礼仪转为着重听上帝的道。我们不要用自己的有限,来限制上帝的无限,需要不断反省生命,作出更新。」
「路德最大贡献是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当时只有教皇可以诠释圣经,他此举让更多人明白上帝的话语。」陈牧师说。路德又改革圣餐礼和洗礼,他反对献祭行动,强调圣礼的意义并非献祭,而是上帝的恩赐让人可以因信称义,不需要再作献祭,而圣餐礼正是透过礼仪行动让整个人多重感官参与其中;路德又强调洗礼的中心是信心,但他保留了婴孩洗礼,认为父母和教会有信心的参与在其中。陈牧师又展示当时的圆形浸池,指其代表母腹,有重生的意思。
早期神学家认为音乐是属世产品,奥古斯丁更曾指如果被音乐吸引大於歌词就是犯罪,认为音乐会抢去人的专注力;反之,路德认为音乐是上帝赋予人最好的礼物。陈牧师指出,路德曾写下不少前奏曲予风琴弹奏,沿用至今;他经常采用的「A-A-B」巴尔曲式对後世信徒影响更为深远,包括後期着名作曲家巴哈以此曲式写下多首名曲,巴哈亦曾多次使用路德的歌词谱曲,流传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