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与社企(II)
第 2768 期(2017 年 9 月 10 日) ◎ 特稿
让寄居者得尝希望之味 ●佩瑶
在香港这个繁华的都市里,寄居着许多外佣和难民。不过,甚少人会关注他们的权益和需要。令人不安的是我们这城市被批评是强迫劳工工作丶贩卖人口的转运地丶目的地和来源地。外佣是其中的受害者,她们有些受中介公司或雇主剥削,甚至被虐待;有些是被诱骗来港後作卖淫工作。另类被忽视甚至歧视的寄居者,便是滞留在港的难民。他们在漫长等待甄别难民身分的日子里(五年或以上)生活非常困难。为了生活,他们有些被迫成为黑市劳工,权益没半点的保障。
然而,有羣体却看见这些寄居者的需要,愿意回应上主的呼召来服侍他们。
美裔的Chris和菲裔的Maylin宣教士夫妇,十年前在香港成立了Harmony Baptist Church,牧养在本港工作的外地佣工和少数族裔。近年他们更主动到夜店接触那些由外地来港,被操控卖淫的性工作者。对於这班为家人需要丶为家庭债务离乡别井工作,却换来身丶心丶人性被践踏的外佣,教会除了关顾她们灵性的需要,为她们提供信仰支援和辅导外,两夫妇认为牧养更应该是全人的,因为她们未来需要的,是生活有新的出路。他俩的儿子Preston虽然年轻,却对人权议题和难民需要十分关注。透过Inner City Ministry (ICM),认识了在重庆大厦为滞留香港的难民提供饮食的Kaushic,打开了一起协办Taste of Hope 的大门。
Kaushic早年在印度学厨,後在高级酒店当厨师。他来到香港後,在这里认识耶稣归主。在印度长大的他非常了解贫穷之苦,他看见贫穷是可以「遗传」到下一代的。作为基督徒,他盼望神的公平丶公义彰显,愿意与神站在贫困者的一边。他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重庆大厦ICM支持的饭堂里当厨师,为滞留在港的难民提供免费饭餐。他指出:「我那时做的是把鱼放在贫穷者的碟子里。」然而,Kaushic明白难民更需要的是工作的机会,缺乏一技之长,就算是去到被收容的国家,仍然是会被边缘化,继续落入贫穷。所以,他决心教导他们如何「钓鱼」!
就在Harmony Baptist Church的厨房里,他们开展了Taste of Hope的服侍,尝试为寄居在香港的难民(由励行会转介)丶外佣和性工作者提供免费的烹饪训练。希望学懂厨艺後,将来他们有机会去到定居地或原居地的餐厅里工作,甚至创业,远离被剥削和身丶心丶灵都受到摧残的「工作」。Kaushic从前的一位学徒,现在已取得临时工作证,在香港的一个社企饭堂当厨师!Taste of Hope 经费的来源之一,是平日向外开放的烹饪工作坊。他们正即极探讨如何使这服侍可持续发展,包括发展成社企或慈善机构。「和你们同居的外人,你们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样,并要爱他如己,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利十九34)
就在这个小小的厨房里,大家因着基督,得尝以爱心炮制的「希望之味」。
践行天国伦理的恩福 ● 吴志海
二零零八年国内512四川大地震丶十月的金融海啸及之前发生的缅甸水灾丶南亚海啸等,加上香港深水埗等地区被视为最贫穷之城,境内外均有迫切的呼声出现。恩福堂於是开始了回应世界需要的思考,组成由五位教牧丶两位执事及两位委员,共同商讨及策画回应世情的「社关部」。这种面对真实世界苦难问题而开始的回应,正是耶稣基督面对罪恶带来苦难人生的怜悯行动。
对於社会关怀,在恩福堂里并不只是一种堂会事工,反而是教会在传福音前,一直在实践福音的见证,是让人看见耶稣基督复活的福音。面对不同社会议题,教会成立了:「家庭价值推动小组」丶「临时避寒中心小组」及「社企推动小组」。各小组成为让弟兄姊妹能透过社关部的平台,从认识丶看见实况後,再作出从心开始,回应天父对每人已经放在心里的召唤。
面对社会结构层面的议题,其中的「社企推动小组」则扮演了一个特别的角色。过去,香港政府推动了数十载社福运作,社会已经有众多愿意回应社会需要的「社会企业」出现。但因为有各种不同困难处境的弱势羣体,他们都有各自独特的生命故事,例如有愿意雇用拥有丰富人生经验的长者餐厅丶弱能朋友运作的社会企业丶帮助本地低收入妇女的食品制造丶反人口贩卖的宣教机构丶让青年人重新投入经惩教後的饼店等等。因此,社企推动小组藉推介及组织活动,让众多团契丶小组能一起「看见」社会的实况,让弟兄姊妹能透过日常生活里身体力行的购买丶问候丶再介绍给亲友,便直接可以参与在一场改变自己生活习惯,同时又协助社会实况中支缓弱势羣体的行动。另外,会众里同样有面对将完成工作使命,进入退休状况的弟兄姊妹,他们透过参与在支持社企的过程,成为再次激励不同生命历程的兄姊,延续以生命影响生命的精彩人生。
看见社会的实况,使我们再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其实不是建基在买卖式的服务,而是在天父已经赐给每一个人的心里,是一份不需用言语丶触摸的关系;是一份有神样式,已经种植在人心里的召唤,让人能够产生对别人紧紧结合关怀的关系。人与人的需要,便是能谦卑地认识大家,这是一种生命同行的过程,亦是我们在等候耶稣基督再回来之前,教会羣体需要作成的生命见证。当人与人丶人与社区的服侍,正是有一种不以高低丶强弱来分类的信仰践行。就像我们效法耶稣基督,与祂所接触丶医治丶吃喝的人,谦卑地与他们同活丶同食,而不是以帝国君主高高在上的方式与社羣接触,这便是教会实践福音的思考与行动。
香港浸信教会的故事:学习丶等候丶看见及回应 ● 吴志海
港岛的坚道五十号与九十七号,是两幢遥遥相对,也是好像对联一样首尾呼应的大厦:香港浸信教会大楼及恩典楼。最初吸引着途人看见的,是恩典楼那明亮透彻的玻璃幕墙,看到里面坐满了不同年龄的朋友丶街坊或会友,有看报纸细读当天的新闻丶有询问处查问教会或社会服务的众多课程丶更有小朋友在玩耍或等候父母。如此透明度高的教会,让街坊在路上,已经融合於耶稣基督喜爱与人羣接触的羣体里。
二零一五年八月,杨柏满牧师将「祝福邻舍小组」的意念,与几位肢体看见真实的需要,尝试一同策画及带动会众。盼望更有系统地,让教会有更长远的服侍方向,让教会众门徒能不断地,藉着循环向上的推动丶结连丶建立及整合,使教会能成为社区的灯台。
在「祝福邻舍小组」的推动下,除了过往以植堂的方式,让基址在不同地区建立与社羣接触,活出及传讲福音的见证;另外,服务中心「怡乐坊」,更成为提供不同服务给邻舍街坊的平台。甚至,近年因为看见社区有不同需要的街坊邻舍,所以众多肢体便一同学习,成为自愿参与「送暖探访」,一直持久地每星期由不同弟兄姊妹从食材丶煮饭到探访,身体力行成就一个个活出门徒身分的故事。
同样,在教会大楼的地下店铺,也有另一样吸引人看见,学习让一直在支持弱势羣体的社企,以「诚实商店」的方式短期试办。顾名思义,这个空间是让弟兄姊妹自觉参与丶自觉管理及自愿购买的地方。在当中,有十二间以不同形式,支持为弱势羣体充权(Empowerment)的社会企业,透过支持这些因看见社会破碎,而为这些黑暗生命同行,陪伴他们能再次站立丶融入社羣。当中,有两间在外地关注「人口贩卖」的社企,透过被拯救的女性她们人手制造的东西,能让生活在香港这大都市,但同样是世界人口贩卖的「转运中心」,让作为门徒的我们,重新认识耶稣基督复活福音的大能。另外,也有聘用更新人士的搬运公司;帮助言语表达障碍,包括支援自闭症儿童学习的机构;非洲宣教士带来当地的产品,将售後的得益,成为资助当地受苦的基督徒等等。教会,成为耶稣基督与社羣之间,让人看见天国所发生的奇妙事情的玻璃幕墙。
一百一十六年前(1901年),天父一直带领香港浸信教会从建立丶植堂丶回应社会需要,到今天仍不断以耶稣基督的心为心,与会众一同经历香港不同年代处境,面对不同社会变迁,而让耶稣基督的教会在这里紥根及成长。这是一个关於等候丶学习丶让人看见,与回应的天国故事。
(本系列由彩坪浸信会支持跨堂会文字小组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