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基督教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各学者探讨华人教会与普世基督教
第 2861 期(2019 年 6 月 23 日) ◎ 要闻
建道神学院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丶香港浸会大学丶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丶香港浸会大学近代史研究中心丶香港浸会大学社会科学院已於六月十四至十五日,假香港浸会大学合办「第十一届近代中国基督教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多位学者就神学思想丶传教丶教育丶政教关系丶福音运动丶人物及信仰本土化等方面,发表其论文研究。其中在「人物」环节中,各学者分别就滕近辉牧师丶何世明法政牧师和彭乐三,阐述他们的背景和思想,探讨其对基督教的贡献和影响力。
推动教会宣教 发展普世差传观念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萧锦华博士撰文「现代华人教会神学家滕近辉牧师之普世差传宣教观」,由何世杰先生代读。萧博士文章指出,滕近辉牧师从一九六零年代起,逐步建构发展面向华人教会的普世差传宣教神学观念,推动教会合一及普世宣教观。
滕近辉牧师提倡藉神学教育推动开荒,同时加强布道预工继工。他又举办本地海外差传合一的神学课程丶差传奋进大会,造就属灵差传人才,实行处境化布道,又发展护教学,以差传推动堂会自身乃至普世教会发展。及至後来他利用新时代布道组织与方法工具,并行布道与社会服务,进行本色化丶处境化的宣教工作。
萧博士形容滕近辉牧师,「以圣经异象丶基督大使命丶圣灵权能丶使徒教会进路丶教会差传增展扩展丶国度建立为中心的普世宣教神学观,对於当代华人教会的普世宣教思想与差传事业的建立及发展,作出了莫大贡献,同时也标志着当代华人教会的普世宣教命学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阐释融贯神学 信仰结合中国传统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周佳荣教授的论文研究为「何世明法政牧师的中华基督教融贯神学」,他指何世明法政牧师致力从事基督化全人教育和弘扬中华基督教融贯神学。他引述何牧师在全人教育方面的思想,强调全人教育必须以基督教精神贯穿,又引用儒家的说法「吾道一以贯之」,表示:「如果没有基督教精神,全人教育是没有意思和深度的,也一定不能发展。」
至於融贯神学方面,他表示何牧师在八十年代曾出版《中华基督教融贯神学刍议》,融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基督教信仰,同样以基督教精神一以贯之,「融贯神学就是将中西文化结合,但最重要是强调基督教对文化的作用才有意思。」他举例,中国传统重视孝道,孔子也推崇「仁」,基督教信仰则讲述「爱」,「仁爱」两者相通,因此何牧师认为可与基督教信仰互相配合。惟他补充,儒家并非宗教,因此只谈及「天」的观念,相反基督教则强调上帝对世界和人的爱,可见中国文化是从人的角度去爱人,基督教则从上帝角度爱人,两者最终目标相同。
他续指,何牧师在晚年曾撰写多本书籍,例如从基督教信仰反思儒家等,具体落实他提倡的理念。甚至他在去世前,也不断强调要尽量发表其思想,纵然想法仍未够完整,但希望後人能继续发扬光大。
信仰践行社区 致力为民谋求福祉
建道神学院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丶中国文化研究系陈智衡博士分享「圣职与俗职之间:以巴色会的彭乐三为个案探讨」。他认为彭乐三是位传奇人物,先蒙召成为传道,後经营按揭借贷公司变成地主,更成为乡议局局长,他由教牧角色转为地方乡绅,仍得到教会肯定,成为崇真会会长。
陈智衡博士指,巴色会传教士希望培养彭乐三成为传道。一九零四年,彭乐三受邀到崇谦堂协助福音工作,并建立教会向客家羣体传福音,逐渐形成谦堂村。两年後,他问亲戚贷款,与朋友组织「广新公司」经营按揭生意,并於一九一二年决定辞去传道一职,专心发展生意。他的信仰实践於社区,包括推动乡村教育丶筹建水坝丶修桥补路丶维护村民权益,并於一九二二年组织「维安公局」,辗转担任多届乡议局义务局长。彭乐三更曾任崇真会香港总会的会长丶江区崇真教会联会主席等要职。
陈智衡博士总结指,彭乐三是第二代中国基督徒,在教会学校读书,习惯与外藉人士沟通,思想知识与一般中国孩童不一样,他懂得审时度世,又为别人谋求福祉,其信仰行为蠃取多方信任。然而,他没有被名利蒙蔽,即使不是传道但没有离开圣职正作,加上巴色会香港总会的广阔胸襟,才让彭乐三从传道者到乡绅,仍能继续服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