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哀叹留空间

2874 期(2019 年 9 月 22 日) ◎ 心灵絮语 ◎ 王芃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拿俄米回到家乡伯利恒,认识她的人说:「这是拿俄米吗?」,拿俄米说:「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玛拉」。拿俄米的意思是「甜」;「玛拉」是「苦」,此刻的她觉得自己的名字是个讽刺,一个「苦」字,更符合她当下的处境。她进一步唉声叹气:「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满满地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得一21)。

  不知在场的人是否被她吓了一跳,这话也敢说?有一篇文章的名字叫「不要与负能量的人交往」,按照这个思路,拿俄米当时是负能量爆棚,朋友都被她吓跑才是。

  哀叹,是我们感到陌生的情感表达方式。身边若有拿俄米这样的人,第一个反应,是急急忙忙地打断她,将她扭转过来,不容她有分辨丶疑惑丶挣扎的机会,生怕苦水没过她的头顶。对男士更加如此,「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古训,在潜移默化地压制哀叹的表达,觉得眼泪丶哀伤,是不够坚强丶豁达的表现。

  费兰度在《迎向甘苦的服侍》中,探讨了如何在痛苦中经历喜乐。他说,化痛苦为喜乐需具备三个元素:哀叹丶信心和放下。第一步,就要留给人表达痛苦的空间。他发现,在圣经中,无论男女都会哀叹。保罗会流泪,耶稣也为耶路撒冷哀叹(路十三34-35),又为她哀哭(路十九41)。在《诗篇》中,拿俄米式的倒苦水随处可见。莱特(Chris Wright)对圣经中哀歌的内容是这样描述的「神啊,我受了伤;神啊,所有的人都嘲笑我。神啊,就连你也帮不了多少,这情况还要持续多久呢?」

  在哀叹中释放苦涩的情绪,是敞开心门,接受神安慰丶医治的开始。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释经讲道】

【E疗行传】

【九龙半岛赏教堂】

【城市心灵】

【平视人生】

【心灵絮语】

【教会丶机构短讯】

【明心见证】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画出深情】

【译经随笔】

【阅读马拉松】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