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式消费 !?

2934 期(2020 年 11 月 15 日) ◎ 教会之声 ◎ 区伯平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当人们心绪经历了一段长日子郁结,累积的负面抑压情绪就总得纾解。其中最易想到的,就是回复常态生活时的活动方式。在我们社会,购物吃喝与旅游玩乐,都是惯常的消闲和减压方式。藉着这样消费来纾气减压,无可厚非,也颇凑效。此刻由政府以至商界,也在设法重启停滞多时的经济,务求激活市面各种消费活动。奇诡的,不论消费纾压,及消费救市,消费似乎成为久违的全港共识。

  在感受上,人们渴求纾解就要尽情,纾解就得痛快。另一方面在商言商,各式店铺都渴望尽做生意,谋求顾客没有保留地消费。针对这种你情我愿的消费倾向,市面上广泛流行着「报复式消费」的说法。按照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综览各处社羣的行为表现,也印证得这种现象;称作「弥补性消费」(compensatory consumption)。可说这是人性的自然自疗,也是社会经济的需要。

  不过,为甚麽广泛流行的言词竟然采用「报复式」来衍绎英文 compensatory这个字呢?这个英文字的最常含意,多数译作补偿丶报偿丶赔偿丶抵偿;却从来没有「报复」的仇恨意识。「报复」是回应遭遇不幸对待的绝不容情反击,必要置对手於某些伤害而後快。

  受到长久压抑的心绪,采用「报复式」消费来表达渴求尽情纾气,也许只是戏言而已,不必过度认真演释,「小题大做」。然而正如流行曲是时代的脉搏,能够准确贴近地反映着时下社会心态;流行的「潮语」亦是具有同样效能的内窥镜,默默的透露了社羣的气息。社会就是怨气弥漫。

  我们何妨直接称compensatory consumption作「弥补性消费」,因为这行动的确有心理治疗作用,能够抚慰我们在过去一段日子的种种心绪缺失。又可以进一步鼓动正能量,称之作「跨难消费」,友好互动祝贺,欢欣能够在乱局中平安活到此刻。更可以滋育积极前望的心怀,称之作「储能消费」,带着友辈同行的欣慰,迎向不可知的未来。

  刚巧明天是「国际宽容日」。与其言说「报复式消费」来自嘲,其实亦是不经意地使自己笼罩在仇恨的意识中自虐。不如先对自己宽容,让自己先经历释放,而後学习人间的宽容,这才是心绪郁结的深层纾解。

  区伯平(宣道会香港区联会义务牧顾长)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释经讲道】

【教会触觉】

【城市心灵】

【平视人生】

【心灵絮语】

【教会丶机构短讯】

【教学抗逆】

【旅游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园】

【画出深情】

【福传中华踏脚石】

【译经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