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拓传道空间

2956 期(2021 年 4 月 18 日) ◎ 福传中华踏脚石 ◎ 区伯平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远自七世纪,循着南亚香料商路来到东南亚的阿拉伯商人,早已将当年才刚初创立不久的伊斯兰信仰,带来这地域。然而直至十三世纪的积极推广,伊斯兰信仰才日渐兴盛起来,成为民众的主要宗教。当荷兰占治此地时,爪哇已经是一个伊斯兰社会。

  爪哇岛上除了本土民族之外,在欧洲国家到来之前,早已有大量华人移入,而且他们具有强大的组织和财力。华人社羣在伊斯兰社会中自成一体,活於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跟本土民众并没融合。当荷兰大事建设巴达维亚时,认识到华人社羣的坚厚实力,常邀华人合力参与各项建设;却亦忌惮华人社羣的气势,常谋打击。

  那些年欧洲多国成立的东印度公司,都在商言商,只有财利意识,没有传道意念。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这方面也不例外,却比二百年之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表现略胜一筹。英国公司的船只拒载马礼逊前去中国,荷兰公司竟然邀请荷兰教会派遣牧者前去巴达维亚。

  荷兰旨在建设巴达维亚,使这港市日渐兴盛,并且形成人数不少的欧洲人社羣。刻意设立教会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满足洋人的宗教活动需要,原本并非为着在本土传道,因此教堂都是采用外语的。荷兰曾在一六二四年开始逐步占治台湾,也曾在一六二七年开始由巴达维亚陆续派遣牧者前去,成为基督新教传入台湾之始。为政者背後的目标在於借力教会的活动,来教化本土民众,协助管治。但是清心传道的牧者,总会把握时机履行传道召命。

  人口众多加上民族众多,爪哇岛上的传道需要和传道空间都很大;荷兰教会的宣教者都未能填上这广大工场。巴达维亚既然发展成为东南亚的最兴盛欧洲式港市,又拥有庞大的华人社羣,自然吸引马礼逊和米怜注意。当年米怜未能立足於澳门和广州,在一八一四年前来南洋体察社会环境,另谋福传中华的计画,行程首先就来到巴达维亚。

  区伯平(撰文丶拍照丶绘图)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文林】

【释经讲道】

【教会触觉】

【城市心灵】

【天路历程】

【平视人生】

【心灵絮语】

【教会丶机构短讯】

【旅游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园】

【画出深情】

【福传中华踏脚石】

【译经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