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物我—物.环境

2990 期(2021 年 12 月 12 日) ◎ 生命教育 ◎ 龚立人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我们如何建立学习者与环境关系呢!我建议运用联合国教科文组通过与环境相关的特定日子作参考。学校不需要全部跟随这些日子,每年有一或两个已很好,并按这日子设计一系列活动。以下,让我举些例子。

  第一,每年三月二十二日是世界水源日丶六月八日是世界海洋日。学校可以以水丶海洋丶河流和水中活物推动相关环境课题教育。世界水源日对生活在香港的人可能会觉得陌生,因为香港人已有一段很长时间没有经历制水。此外,香港已差不多没有农业;但对很多地区,水资源是很重要,水源缺乏导致种植失收,令他们生活因而陷入更贫穷,邻近的台湾就常遇到水资源缺乏。到二零二五年,有十八亿人将会生活在水资源绝对稀缺的地区和国家,三分之二的世界人口可能会生活在水资源紧张的条件下。认识水源与生活的关系丶了解不同地区面对的问题丶明白处理污水丶珍惜水源和用水等等成为教学的内容。

  世界海洋日是一个很吸引和投入的课题。除了可安排一些海水活动外,我们可以更多认识海洋生物,并他们面对的困难(例如,污染丶过分捕捉丶填海丶海洋气温上升),从而反思人类责任和计画相关行动。此外,我们可以介绍地球暖化对海洋的影响,并由此带来的厄尔尼诺现象等。每年都可以从中发展出不同主题,不会重复。

  第二,联合国教科文组也定了每年三月三日的野生动物日和五月四日的世界候鸟日。香港虽小,但我们对野生动物和候鸟并不陌生,因为香港是很多候鸟的中途站。除了在知识层面承认香港野生动物和候鸟外,近日有关野猪事件是一个很好教育的课题。是否绝对不可以杀野猪?野猪与人类如何共存?又为何西贡的牛只没有被杀害呢?除了这些外,我们也可以认识郊野公园的设计,并安排远足和到湿地公园考察,培养观察野生动物的性情,其中有雀鸟丶蝴蝶丶蜻蜓和豆娘。

  除了对大地的责任外,人与环境的关系也要培养一份情,是与万物忧戚共存之情。事实上,只有有情的教育,人才不会被工具理性主导我们的生活。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释经讲道】

【咀嚼圣经】

【城市心灵】

【天角一坊】

【平视人生】

【心灵絮语】

【教会丶机构短讯】

【牧心世情】

【环回新界赏教堂】

【生命教育】

【画出深情】

【译经随笔】

【连载小说《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