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哀傷喪親者
 從對話展現關懷


3010 期(2022 年 5 月 1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福音證主協會已於三月二十七日透過Zoom主辦「哀傷輔導.療傷對話」講座,臨床心理學家譚日新博士、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主席余德淳博士探討如何關懷喪親的親友,同時透過對話處理心理和情緒等問題。

  面對摰親離開,喪親者難免哀傷,有學者指出他們會經歷五個階段 ──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但譚日新博士直言,以上為喪親者可能出現的感受,但各階段未必順序出現。

  傾訴抒發情感 走出哀傷

  譚博士表示,哀傷過程的時間因人或因事而異,無法預測,但哀傷可令人長時間逃避他人、脫離社會、無法正常生活,甚至發展成抑鬱症或複雜性悲傷。他建議,哀傷者可多與人傾訴及抒發感受,同時承認自己的情緒和哀傷的事實,不要壓抑情感;如沒有傾訴對象,則可嘗試寫日記、畫畫、作曲、彈琴、跳舞等,並向神祈禱和默想祂的話。以喪親者為例,如最終能以用平常心回望過去,甚至從整個歷史中找到意義和重繪將來的圖畫,便是成功走出哀傷的表現。

  他引述傳道書內容,經文指出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態,而且人不能參透上帝的作為,因此必須謙卑承認自己的無知。惟他表示,當面對未信主的家人離世,在世者常會感到內疚和自責,但如果已盡力傳福音,則要學習原諒自己。他又建議教會成立哀傷事工,由弟兄姊姊組成團隊,持續為喪親者祈禱;但當喪親者出現強烈的哀傷反應,如嚴重影響生活、工作、情緒精神失控及有自殺傾向時,便須轉介專業人士協助。

  夫妻對話溝通 彼此扶持

  余德淳博士指,死亡一般分為「漸進式」及「突發」兩種形式,前者如患上絕症,病人身體狀況逐漸惡化而去世,家人哀傷期一般較短;後者屬突發死亡,如親人因染疫去世,喪親者自覺遭遇與其他人不同,故難以與人分享情感,所以個人化傷心的情緒將落在配偶身上。

  他不諱言,丈夫較難認知妻子的失落感,因女士多會哭泣或重複表達情緒,丈夫因害怕失言而選擇沈默,結果妻子便覺丈夫敷衍。至於妻子安慰丈夫也非易事,因男士習慣會將情緒藏於心底,如妻子不斷追問反會惹來反感。因此,他特別分享如何透過對話,處理配偶因喪親而導致的心理及情緒問題。

  首先,他強調即使夫妻同時面對家人離世,彼此感覺也可能截然不同,故必須承認自己未必有同感,但承諾會陪伴及明白對方的感受。此外,喪親者或會對父母去世感到自責,應學習引導配偶憶起與去世親人的深刻經歷,並了解適合對方的陪伴方式,以致可一起懷緬去世者。

  逝世者生前或會感謝陪伴者不離不棄,他建議可記錄逝世者有力量的說話,「不要小看這些言語,因可能是逝世者留下安慰下一代最重要的說話。」最後他強調,配偶一起分擔痛苦將變得輕鬆,如聖經記載「同受患難原是美事」(腓四14),喪事必成過去,二人關係將變得更好,更能享受婚姻。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聯會、教會及機構短訊】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