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領袖既失誠信、民怨談何平息 ?


1873 期(2000 年 7 月 16 日)
◎ 交流點 ◎ 胡志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近日,董特首主動面向傳媒,專訪內披露「八萬五」房屋政策早已放棄;此言一出,帶來輿論極大反應。為何政府官員不曾明確向公眾交待 ? 是否不曾提及的,就表示有關措施要放棄 ? 董特首嘗試表明現今買私樓變為負資產,買居屋變為買次貨等連串政策與己無關,卻賠上了更重要的誠信;難怪近月來中產與專業人士紛紛上街遊行抗議,民怨沸騰,莫過於現今時刻 !

  回顧特區政府成立以來,改革的雄心與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可惜的是改革的步伐緩急不分,更嚴重的是在上者仍用前殖民政府管治思維,認為威信的確立,在於權術的有效運作,避談任何倫理價值,結果做成民心背向,自食惡果 ! 就民怨劇增,論者各有不同意見;有些看政府宜改善公關,或不宜改革過速,筆者認為首要之務在於施政者建立誠信,方能凝聚社羣團結,建設美好的香港 !

  歷史學者福山 (Fukuyama) 在《誠信》一書,從寬廣的全球視野檢視,認為經濟發展與倫理價值是分不開的;誠信乃是重要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沒有誠信,社羣中各成員難以與他人共事,也不會為了共同目標而一致努力。回歸以來的香港,施政者只談經濟不提倫理,忽略了凝固社羣內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結果是各階層的互不信任 : 官員不信立法會議員、市民不信政客、專業團體不信政府等惡性循環。

  另一位學者加納 (John W. Gardner) 在其著作《論領導》(On Leadership) 剖析,當社羣失去共同擁有的價值 (誠信就是其一),社羣必然解體,領導的職責就倍加困難。領袖身為社羣的建造者,他必須在社羣內孕育與傳遞誠信,促進各人互信互助,求同存異,尊重人權。加納建議五項領導技巧 : 建立共識、網絡隊工、運用非職分而來的權力、建立系統與靈活彈性。

  當代管理學大師杜拉克 (Peter Drucker) 斷言誠信是領袖必不可少的個人特質,領袖的誠信見於言出必行,前後一致。領袖的誠信在三方面尤為重要 : 危機、合法與倫理。當社羣陷在危機之中,眾人必然期望領袖能夠帶領他們共渡難關;杜拉克強調領導學涵蓋跟隨學(followship),民眾基於對領導者的信任而賦予權力的合法運用;領袖的品格操守,感召群眾放下私利而共同建設更美麗的將來。

  寄望董特首與政府高官,拋棄偽善,拿出誠信,非玩弄權勢,也不仗勢欺人 (如針對新來港同胞與大專生的粗暴清場行動),以致百姓樂意交出權力,信任施政者的管治與改革,塑造社羣祥和、互信互助的的香港

胡志偉(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副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