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稿時剛收到一位十多年前輔導過的學生來電,他詢問我可否接受他前來探望,原因是他本來約了一位舊同學去逛工展會,但後者卻臨時不知所。
他是一位輕度弱智人士,十多年前我是他的學校社工,畢業後仍每年都與我有聯絡,故此我很清楚這十二、三年他的社會遭遇。近幾年他當外勤,對街道的熟悉程度不下於我,故我也邀請他來我家傾談,這數年間的聯絡也增加了我對弱智人士在現今競爭社會中的艱苦掙扎起了不少了解。
這位學生有一件使我很感動的事蹟。大概已發生超過十年了,他每年都很習慣地逢十月左右便寫信到多間銀行為我(還有一些曾教過他的老師)申請來年度記事簿和月曆咭。又在接近農歷新年期間為我向一些銀行申請紅封包。當然,他是附寄回郵信封,貼上合適郵費的郵票。
不要少看他所作的工夫,我猜想他每年為超過十位師長和舊同學寫上數以百計的信件。更不要少看那些郵費,在一位月入低微的弱智人士而言並不是小數目。
每當這段日子我看到信箱隔天便塞滿記事簿時,內心便有說不出的溫馨。我想起舉世著名的「菲洲紫羅蘭皇后」故事,內容是心理學大師艾力遜教一位意志消沈的老婆婆每天種植菲洲紫羅蘭,然後把這些盤栽送給城內有喜慶事的家庭,自這新生活的改變,老婆婆自己除了帶給別人快樂之外,她也從此離開愁煩,日子也過得異常有生趣。
這位同學的行為也使我想起今天的家庭教育,我們有否為孩子們示範這場動人也自勉自勵的情感教育?
在這功利的世代,這位同學帶給我溫暖的師生之情,也鼓勵我更要熱心去愛周圍的人。
他是一所基督教特殊學校的畢業生,為此我們更當自豪!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檔案與教會歷史】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