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一世紀是影像的世紀,透過圖片、影像看得見的東西才有公信力。
領袖們都會「說」他們關心社會、瞭解民情,願意為各階層市民服務。但有誰真的相信呢?因為人民「看」不見具體的行動。耶穌為門徒洗腳,作出示範,肯學的人卻不多。
在報章的圖片、電視螢光幕看到馬英九洗公廁、隨身攜有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的「優悠卡」、在公眾地方跑步都令香港人耳目一新。香港的高官,即使出身基層,一登龍門,便不吃普羅人間煙火。偶然需要進入普羅凡間,表現生硬,欠缺親和力。
民選領袖最基本的條件是能爭取到選民的支持。馬英九經歷過多次大規模的選舉,爭取到數以十萬計各階層選民的票,有他成功的地方。他在台灣有「試管嬰兒」的稱號,意即若不是由試管製造出來,焉得如此完美?
我不知道他的一舉一動,包括沒有誹聞、知恩懷舊,是不是在「作秀」?不過,在普選社會政界打混數十年,作秀已經融入了他的生命,成為他人格的一部分,無需刻意做作。
在影像傳媒普及的世界,剎食的外型是不可多得的條件。近日來港演講的美國范得堡大學的舊約學者沙傑克教授指出舊約的文學從不對角色的外貌多花筆墨,通常連年齡也不提供,讀者單從文字無法接收角色的真面貌。比對起希臘文明,連臉上的疤痕也會花上幾行文字,進而雕塑成像。聖經人物的外貌,要靠讀者自行發揮想象力,加以塑造。
可能是因為相信上帝不以外貌取人,也可能因為猶太人普遍面貌不討好,輪廓不像希臘羅馬人那麼英俊,獻醜不如藏拙。米高安哲羅的大衛雕像如此俊美,但面貌是希臘羅馬式的,不帶半點猶太的面貌特徵。
帥哥的出現,提醒我們耶穌二千年前的示範,為人民服務,公信力的建立要人家看得見、看得悅目才行。
江大惠(中文大學崇基神學組講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貞潔有道】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