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三十日,一名患精神病的男子表示,「以後無工開」後,便以跳樓來結束生命,遺下妻子(三十八歲)、兩名兒子(十一歲及四歲),患上末期癌症、七十多歲的母親,以及數萬元的賭債。他的去世,揭發一個新移民赤貧家庭的悲劇!
事件被揭發後,紛紛引起各界關顧,「首先觸發同座一名生活有困難的八旬老嫗之同情心,在清晨持著拐杖送來一百元。」
「一位居於油麻地的花甲翁,買來一盒餅乾送到張家,聽聞張母訴說家中苦況後,他交下五千元,然後流著淚水離開。」
以上善舉,紛紛來到張家,霎時間,人間有情充滿著整個城市,也慶幸我們的城市仍有溫情!
相反,向為有需要市民提供幫助的社會福利署,卻沒有提供即時援助,理由是因連日假期,以及緊急援助機制只針對無家長照顧遺孤的家庭。
社署的僵化,難怪受到社工團體炮轟,直指緊急援助不應受公眾假期規限,並認為社署應安排多名社工當值,及早向受害家庭提供協助。
對於社會各界的關注,以及社工的譴責,社會福利署署長林鄭月娥卻反指傳媒把事件渲染。
林太所言的渲染,實屬見仁見智。不過,如果報道引起關注、反省、分辨、改善、守望相助,又何妨呢?難道我們喜見各家自掃門前雪,市儈、凡事向錢看......,這些冷漠無情嗎?
反過來,我們這群屬神子民,又應否對我們的鄰舍表示一點關懷呢?教會方面,又或因繁多的事工已應接不暇,弟兄姊妹沒有返教會,也難以關顧,何來時間再關心周遭的人和事?
至今,甚少聽聞教會在一些悲劇發生後,主動前往探望,或許教會向來低調,低調得連關懷了也沒有人知道,又或不曉得對社區表示關懷,甚至缺乏主動。
試想如果在悲劇發生前,我們已曉得與鄰舍建立一點關係,給予一些援手,相信人間會有更多的溫情,我們的城市會更美好!
一直很欣賞過去在港開荒傳道的差會,他們透過派奶粉、辦學......等,彰顯上帝的愛,切切實實的從人肉體的需要入手。
願我們繼續努力學習實踐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
溫燕蘭(香港基督徒新聞從業員團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神學生講場】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