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一位媽咪,因為兒子拒絕拖手同行,感到如失戀般難過。這屬極端行為~指媽咪而非兒子,需要輔導的顯然是這位未「長大」的媽媽。
其實,對日漸成長的子女,應該保持怎樣的身體接觸,每個家庭每個孩子都不相同,順其自然就好,不必東施效顰。人家摟抱自然得如呼吸一般,那你得看看那是不是他們的家庭傳統,傳統是學不來的。
像我們家,我跟兒子從小有如朋友,天南地北,無所不談,我們的溝通不來自肢體,而來自語言。他的喜怒哀樂都願意跟我分享,他的朋友我大多認識,即使有些不曾見面,也因他詳細描述略知一二;而我又喜追想當年,童年趣事瘀事樂事,他都知之甚詳,有時更會歎息,可惜不生於我們美好的五六十年代~他對之心焉嚮往。
記憶中,除了嬰兒時代,我會抱一下他,等他漸長,我極少摟抱兒子,一來我生得矮小,無此氣力,二來亦頗覺肉麻~我和兒子都有同感,但卻無損於母子間的感情。
要培養父母子女間的情,除了對他們關懷愛護,有時,不妨用充滿真情的聲調,給孩子朗讀一兩段有情文章,譬如早一陣給父母遺棄的峰仔新聞,許多報導和社論都賺人熱淚,充滿人情,父母何妨跟孩子讀一讀,談一談,這種情感教育,對促進親情大有幫助。
跟兒女談情說愛是必須的,不過要用最適合自己家庭的方式,只要父母對人對事都敏感多情,又能善用環境,孩子自必是個情人,豈會不愛敬父母?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貞潔有道】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