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有位仁兄蒙主寵召,抵達天堂。在門口順利過關,聖彼得帶他到處觀光。最令他興奮的是遇上不少親戚好朋友,在地上他們分屬不同宗派。宗派之間不一定承認對方洗禮浸禮的有效性,換言之,不一定承認對方是得救的基督徒。他很高興他們終於都同進天堂,東正教的、天主教的、自由派的、福音派的、靈恩派的都濟濟一堂。唯獨不見那些主張別人都不得救,只有他們才得救的一班。他就問彼得:難道唯獨這班自命得救的反而進不了天堂?彼得就領他去到一偏僻的角落,撥開厚厚的雲層,弄出一個小孔,著他望過去。果然他見到他的朋友,他興奮的大叫起來。怎知給彼得捂住他的口,輕輕在他耳邊說:噓,別驚動他們。他們以為只有他們在這裡。
利未記廿一章的世界排斥殘疾、失明、瘸腿、塌鼻、肢體有餘或不全、駝背、矮小、眼睛有毛病、有皮膚病、腎虧、閹人,他們不能接近聖壇。耶穌的筵席卻包括殘疾人士(路十四23),天國也不缺閹人(太十九12),娼妓(太二十一31)。
香港基督徒的眼界、胸襟在過去幾十年有了很大的進步。一方面我們不再將信仰局限在私人的空間和教堂的四幅牆內,而對社會問題有了更大的關注,連對政治敏感的課題也不避嫌,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立場。另一方面,對於信徒間的不同意見亦發展出互相包容的態度。儘管彼此對某些課題的立場迥異,亦不會棍子亂打,作人身攻擊,進而質疑對方信仰的純正。意見不論是多數少數、主流另類,都能坦誠交流,彼此尊重。
我認為這是成熟的表現,可喜的現象。
江大惠(中文大學崇基神學組講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