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以耶和華為樂,祂就將你心裡所求的賜給你。(詩卅七4)
詩人在詩篇卅七篇提醒我們,對善惡報應之逆轉(惡人享平安),無須心懷不平,他確認「義人必承受地土」(卅七29),並「和平人有好結局」(卅七37)。
這篇詩在誘導我們,要認定與上主的關係,「義人得救,是由於耶和華」(卅七39),是一種深度的認信,而場景正是一個惡人當道的世界,套用現代人的語言,仿如「黑狗得食,白狗遭殃」(參「神的民喝盡了滿杯的苦水」(詩七十三10)),很明顯,在社會各個環節,在職場市井之中,這些場景,經常遇上。
說回「以耶和華為樂」,除卅七篇,想起有兩處相熟經文,都出現接近的信仰氣質:路加福音一章四十七節馬利亞的「尊主頌」,還有哈巴谷書三章十八節的「哈巴谷的禱告」。馬利亞說:「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哈巴谷說:「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三者都以詩歌體裁表達,都是面對又大又難的生活困局(馬利亞未婚懷孕、哈巴谷靜候戰爭的災難),但都唱出「以神為樂」的詩歌。(常言音樂可表達深度的情懷。)
「以神為樂」的認信並這種信仰氣質,應貫穿人生每一環節,不論在職場、家庭、教會、社會。在職場中、並自己的專業崗位上,「以神為樂」;在家庭中,作為母親、妻子、女兒,「以神為樂」;在教會裡,作為會友、領袖,「以神為樂」;在社會中,作為公民、義工、捐款人、捐血者、社會賢達,「以神為樂」......不管現實環境有多惡劣,生活如何反覆無常。
當然,要建立這種信仰情操,絕無捷徑,至少,總要經過流淚的日子。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非凡聖誕】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