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兩天一間集團宣布旗下報章需要減花紅,並要員工減假期,以及可能減薪,受影響的員工,似乎難以過一個愉快的聖誕。
我會懷疑,這個年頭原願意加入新聞行列的,究竟是甚麼人?以往當記者的「難」,在於工作時間長,薪酬低,但是作為「無冕皇帝」,卻有滿足感。今日,工作時間長是免不了,是薪酬低嗎?也低不到那裡去,因為整個社會薪酬水平下降,記者的人工也不見到很差。不過,以往那種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現時卻幾近掃空,香港大學在十月進行的最新民意調查,市民對傳媒的信任只有五點三分,創歷史新低,注意,是歷史新低,不是單純的下降了。十月,我們有「東周刊」刊登女星受辱照,激起社會公憤。
整體形象下跌,加上減薪裁員,內憂外患,有理想的新聞工作者,當然會沮喪。主流傳媒以迎合大眾口味為主,或者更確切的說,善於「捕捉」、「掌握」讀者情緒的報章可取得市場優勢,但請緊記高舉「新聞自由」同時,勿放棄了「社會責任」。
如果我們這一代的傳媒,地位較上一代下降了,很難想像再下一代會變得更好。質素好的少年人,在新聞門檻外看到傳媒這個地位,他們倒不如挑選地位更高的專業團體。又或者真的有一些有理想的少年,在大學選修了新聞傳播,但入行後,發覺很多現實情況,與他的老師教誨的新聞道德操守,有很大的出入,我也很懷疑這些人能否熬下去?抑或隨流失去,變得同流合污?冬天已至,這個課題想來實在令人感到悲涼。
傳媒就好像一扇窗,讓斗室中的人得以看到外面的世界,這扇窗帶來了甚麼景象,就投射到斗室內人的心靈,影響著他們的思想行為。或者我們都應該為傳媒禱告,為傳媒老板禱告,為高中層管理人員禱告,為前線工作者禱告,為花錢買報章刊物的讀者禱告,讓傳媒再重拾昔日的光采。
更請為傳媒中工作的基督徒禱告,讓大家能作世上的鹽,檯上的燈。
李偉亮(香港基督徒新聞從業員團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聯會活動快訊】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基督教週報2000期紀念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