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沒有在節日人潮湧湧的情況下到過文化中心,但一定不會喜歡看到牆壁樹木雕塑被塗鴉,滿地垃圾。但另一方面,在節日高興的時刻,也不願意看見大批警察,好像戒嚴那樣,對場中群眾虎視眈眈,又在完全沒有理由的情況下清場。(一份正氣的報章甚至指出,是由於一名女指揮官頭部被物件擲到,所以下令清場。)筆者也不願看到,舉凡節日,樹本雕塑等被保鮮紙所封,除了外觀不好看外,還有環保的問題。當然不少人指出,一切問題的產生,是那些頑劣的青少年所引起。
今日青少年出了甚麼問題?有人指出這是青少年尋找自我的必然過程。今日的時代是一個不斷轉變的時代,不少青少年面對家庭的解體,資訊發達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疏離,政府的獨裁但無能和守舊,失業失學,......因而產生反叛與悲憤。明明是節日的高潮,卻眼白白看見警察無理清場,在他們心中豈能沒有怒氣?他們的行徑只是將種種不滿宣洩出來而已。所以對他們的行為,我們應給與體諒和接納。
但亦有人覺得今日青少年的問題,是家庭甚至是社會對他們過分保護所帶來的後遺症。由於「一個驕,二個妙」的風氣,父母對子女都如珍如寶,沒有責備,更講不上打罵。青少年沒有經歷挫折,所以遇到困難便走上輕生之路。對青少年過分的縱容,實在遺禍不少。
究竟那種看法是正確呢?事實上,兩種看法也是真實的。能夠接納而不縱容,能夠體諒而不放棄教化,這正是青年工作者的挑戰。
筆者讀箴言時,常遇到這樣的提醒,「杖打和責備能加增智慧,放縱的兒子使母親羞愧。」(箴二十九15)這豈不是教人打仔?打仔不一定能教好兒子,相反的可能帶來忿怒和仇恨。杖打和責備後能教好兒子的,背後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兒子父母必是有智慧之人,有愛心和忍耐,能在兒子面前以身作則。今日的青少年需要杖打,但也需要成年人的榜樣。我們的父母、社會賢達、政府高官在青少年面前做了甚麼呢?
袁天佑(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牧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文林】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牧養事件簿】
【有夢人生】
【交流點】
【市井心靈】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