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教改風波一浪接一浪,教統局提出強制校董會加入家長、教師和校友代表的「校本條例」,繼天主教後,基督教一些宗派教會也表明反對並以減少辦學作回應 。
單從新聞報道中,我只看到一個彼此不信任的景象,教統局不信辦學團體;辦學團體不信家長、教師、校友—所以一方要監 視,一方要自主,一方要制衡,一方要抗爭。—不信的世代才是做成今天爭拗的主因。回過頭來,教會辦學的動 機∕理念與信仰有直接的關係嗎?
讀者 阿信 上
阿信讀者:
基督教與文化教育的互動關係,有極深遠的歷史淵源。在中古歐洲,修院和教會甚至是文化學術的守護者和發揚者。時至今日,即使在最低度開發的弱小群族中的最起碼識字教育,基督教仍然是最熱切的推行者。因為識字才可以閱讀神的話︱聖經;並帶來人生和社會的轉化。
近世以至現今香港的教會辦學,實在是秉承著這種塑造文化的使命。透過基督化的全人教育,辦學不單在栽培個別學生成材、立足社會;更旨在建立學生具有基督化的人生,來建設社會、服務人群。
在現今高度發展的都市社會,教會辦學須付出極大的人力財力。堅守緊握本有的基督化辦學宗旨和方針,不單合情合理,也是應有之義。不過既然教會學校同時亦運用社會公眾的資源,則要交代、受評審,也是合情合理的應有之義。
本來,教統局、辦學團體、教師、家長及校友五方面應該是伙伴關係,可以互動提升學校的生命力。如果教會可以全權保有基督化辦學宗旨和方針,而「校本條例」的權限又只在學校行政管理的範疇,教會才有繼續辦學的合理原因。家長和教師不也是應該認同教會的辦學宗旨和方針才加入這所教會學校嗎!教統局不也是應該認同教會的辦學宗旨和方針才接納這所教會辦學校嗎!
香港回歸祖國前後二十年間,「陰謀論」思維愈吹愈盛,至今成為社會的大氣候。教育的要務之一是學習互信。可是現在連教育界內都沒有互信,這是香港變成悲情城市的寫照。教會卻仍須信任上主,履行轉化社會的使命。
小僕 區伯平敬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
【才德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