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應邀出席由國內基督教兩會主辦的「中國教會聖經事工展」開幕禮,就是次聚會安排,正好反映京港教會文化仍有相當的差異。
近年來,內地與本港兩地堂會之間往來頻密,增進彼此了解是好事;然而在互相尊重之下,我們也要適應內地「主」「客」之道。當內地教會作主之時,主家的一切安排,及有關「請客之道」皆是國家主權的落實。港人須明白,內地的宗教自由就如「自由行」一般;內地宗教事務與政府事務之間界線不甚明確,但本港教會傾向於「政教分離」的處理。兩地負責宗教事務的人士,對事工的安排,做法上存有差異;惟有在互動過程中,彼此之間互諒互讓,達成和而不同的合一關係。
另一項筆者認為更是嚴重的分歧,不是事工背後的中國特色,乃是內地教會思想明顯地與本港神學格格不入。上次內地教會代表團訪港,推廣「中國神學在建設中」的新思維,得不到任何熱切的擁護。這次,丁光訓在開幕禮的發言,部分內容就與本港福音信仰的教會有一定的差距。
丁光訓看無神論者是朋友,而非敵人;教會防止有人利用信與不信的問題製造信徒對國家和人民之間的對抗分裂,筆者明白丁光訓有其苦心,使政權對教會的存在,感到安心。但丁光訓刻意地高舉「觀音和媽祖都是美善的化身」,僭藏著「以愛 (或以善) 稱義」的主張,肯定地與「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提後三16) 有所相違。對未信者而言,聖經視為「導人向善」之宗教經典不足為奇,但就教會而言,宣講的聖經就是審判世人的救世之道,而人對「道」的回應就是區別所在。
隨著京港教會文化的交流增多,港人的核心價值、福音信仰的持守,就是我們所不能失的;一些外表的做法,容許不同特色的表達,惟有我們在既堅定又溫和的原則下,平等地尊重對方,才能促進內地教會與全球教會之間的接軌
胡志偉(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家教會】
【牧養全攻略】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