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的崇基學院有兩個禮堂。大禮堂上千個座位,光線充足,空靈肅穆。小禮堂四十五個座位,寧靜親切。小禮堂是祈禱避靜的好地方,英文直稱此處為默想室(Meditation Room)。微微高出的台階,鋪上棗紅色地毯,伸到中間通道。右側是小講台,正中撲臉而來的是銀金色的絲質帷幕。左邊是一幅基督被釘的圖像,馬利亞和兩位使徒分中、左、右跪下仰視統拜。前置的聖桌,蓋上紫色聖帷。陽光穿逾綠樹,濾過右邊彩色玻璃,灑在金線繡上的荊冕和三枚鐵釘上,引發預苦期的沈思。青銅鑄成的纍纍葡萄,從希臘文「基督」的大寫字母構成的枝子垂下來,掛在堅硬柚木的左邊上。
一位外籍教授,每星期都兩、三次帶著聖經在此祈禱默想,時間不長,十分鐘就離開了。中大校園靈秀,依山建築。聯合校園對面九肚山樹木濃密,每日天線隨不同時間變化。晨曦綻開魚肚白,稍後朝霞奔放。黃昏斜陽靜照,山色暮掩,樹向晚風搖。新亞校園接八仙嶺之蒼鬱,臨吐露之清湛。逸夫校園雜樹交蔭,曲徑通幽。為何要到崇基校園這小小默想室來祈禱呢?上帝豈不是無所不在嗎?對他來說,這空間有特別的意義。這分別出來的空間,是他與上主親近的神聖空間。這空間幫助他誘發出敬拜的虔敬。選擇一點,定一個間隔,就可以進入,就可以前來。腳步所趨,心之所繫,就有一個朝聖的微旅程。空間成為一種召喚,時間成為一種約定。
祈禱是與上帝相交,重要的是內心的虔敬,上帝豈是居住在人手所做的廟宇和默想室呢?我想默想室不是為上帝,乃是為前來默想的人。一個視為神聖的間隔,可具體教導我們何為分別為聖,專為主用。信心需要激勵,虔敬需要誘動。我想,聖禮的外在屬性,就如洗禮的水和聖餐的餅與酒,都是獨立於我們,外在於我們的物質,可以抗衡和制約有時主觀感受的惰懶、獨斷、和迷失。基督道成肉身,行經時間,留下痕跡。誰說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不能承載恩典呢?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專題】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