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拜的道路


2269 期(2008 年 2 月 17 日)
◎ 重尋敬拜根 ◎ 楊世禮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約四21)

  耶穌在世的時代,不少撒瑪利亞人是跟從摩西的教導,他們也信只有一位神, 但他們卻弄不清楚應該在何處敬拜。因此,那撒瑪利亞婦人也質問耶穌:「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她提及的山就是基利心山。撒瑪利亞人的律法書與我們的舊約聖經不同,記載摩西吩咐以色列人築壇在基利心山上,而不是以巴路山上(申二七4-6)。基利心山是祝福的宣講,以巴路山是咒詛的警告(申一一29)。

  歷史告訴我們,撒瑪利亞人於主前四百年曾在基利心山上建聖殿,後來以色列人卻於主前一二八年把這殿拆毀。為了聖殿之事,他們之間的仇恨更深了。

  舊約聖經的「聖殿」,原文是帳棚。初期的以色列人大都是遊牧民族,需要四處找尋豐富的草原及水泉,所以他們不能長住一處。他們的聖殿是隨處隨地的, 他們獻祭沒有定例,也無類別,單純以心靈和誠實敬拜神。

  後來以色列人在應許地定居,為了民族的統一及防止信仰的變質,大衛王發動建殿,由他的兒子所羅門王完成興建聖殿。

  當以色列人被擄至巴比倫,他們遠離家鄉,只可一方面以聖日替代聖殿,(註1)另一方面繼續透過律法書與神相交。對他們來說,律法書彷彿是活動的聖殿。(註2)

  新約聖經用「帳棚」(或譯作「會幕」)來形容神住在人間(約一14)。帳棚、會幕及聖殿都是神人相會的地方,因此被稱為「禮拜的地方」。

  耶穌很注重聖殿,曾把在聖殿中作買賣的人趕走,稱神的殿為禱告的殿,然而,祂也清楚宣告:「在這裡有一人比殿更大」(太一二6)。祂曾預告聖殿會被拆殿,而三天後被重建,祂是暗示自己的釘死及復活。換句話說,耶穌就是聖殿,是我們與神相會之處。耶穌明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若不藉著耶穌,污穢的罪人是不能與神相交的。

  耶穌對那撒瑪利亞婦人說:「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

  聖殿的功能只是場合與媒介,耶穌才是敬拜神的道路。因祂的降生,人間有神的帳幕;因祂的代死,我們有新的道路;因祂的復活,我們有新的生命。

  註1. 唐佑之著,《心靈與誠實》(香港:卓越書樓,1992), 頁27。

  註2. N. T Wright, Bringing the Church to the World(Minneapolis, Minnesota: Bethany House Publishers, 1992), p.37.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過渡人生】

【神學探索】

【重尋敬拜根】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