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隱士不是壞事


2334 期(2009 年 5 月 17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一次又一次的經濟危機,令不知多少人失去工作,失去鬥志,從此生活在隱蔽狀態中,避見朋友,甚至與家人零溝通。??當中近兩成求助者具備大學程度,有個案避世時間達十五年之久,每日只是上網、打機或四處逛。社工擔心金融海嘯會產生更多隱蔽成人,呼籲社會提供更多支援,不要戴上有色眼鏡。」

《蘋果日報》11.5.2009

  

  社會壓力如此巨大,每天都是觸目驚心的新聞如人類豬流感殺到、陳振聰和龔如心的「忘年戀」,一次又一次的金融風暴??。七百多萬人擠身於這麼一個沸騰騰的熱鍋,如火宅之人般受盡煎熬,自我隱蔽可說是出路之一。

  根據社工的定義,若連續六個月以上沒有上學或工作,又不肯接觸朋友甚至親人,害怕或拒絕與人接觸或交談,把自己完全困在家中斗室,就可以被界定為隱蔽人士。不要以為隱蔽人士多是孤獨長者,近年的趨勢是大部分乃青成年人,而且學歷不算低,有不少具大學學歷或者曾經是專業人士。據估計現時約有一萬八千多名隱蔽青年。

  其實從正面的角度看,隱蔽不一定是壞事,而事實上隱蔽人士甚少對其他人有不良影響。這個社會的壓力太大,走到社會最前線的上班一族,朝七晚十一,人人都捱到身心俱疲,不到中年健康已走下坡,或是患上狂躁症抑鬱病,由此導致家嘈屋閉無日安寧。隱閉人士卻像鬧市中的一株奇葩,特立獨行,拒絕同流埋堆,孤身走我路。

  主後四世紀在埃及與?利亞一帶,也有一群拒絕住在繁華大城市,自我流放在沙漠曠野生活的修士,他們過著簡樸澹泊、齋戒刻苦的生活,後人尊稱這一群人為「沙漠教父」。沙漠隱士雖然生活在渺無人跡的荒漠,卻非自鳴清高、不吃人間煙火的「聖者」,乃是腳踏實地,務農自食其力,平易近人,天天誦經禱告以親近主,並且在生活中履行信望愛,所以也留下許多發人深省的文字。

  如果香港也有近似的城市隱士,也當是社會之福、教會之福。只是香港城市委實太擠逼了,如果有多幾個較為偏遠的濕地公園,或在離島和邊境河套區開發一兩個「隱士林」只供隱蔽者居住,有田讓他們耕,有魚讓他們打,就不用天天上網打機那麼苦悶,或者假以時日,可以寫出一點陶淵明式的哲學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婚內情緣】

【日光在心】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教會觸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