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苦期/大齋期教堂朝聖之旅
 鼓勵學員預備心靈迎接復活節


2381 期(2010 年 4 月 11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教育部聖樂促進組舉辦之「與受苦的基督同行」預苦期/大齋期教堂朝聖之旅。已於上月二十七日上午帶領學員參觀港島區三間教堂,由伍中恩老師實地講解各種風格教會的傳統禮儀程序、預苦路壁畫內容及預苦/大齋聖壇陳設,並配合相關詩歌與經文默想,擴闊參加者對崇拜與教會節期的認識,並以默想自省預備迎接主耶穌基督的復活,共一百一十五人參與是次活動。

  大齋節是復活節的預備期,指復活日前四十天(不包括主日,因主日是快樂日子,不守齋期),教會在第四世紀已定下復活日前的四十天為信徒懺悔的時期,到了第七世紀,這傳統便正式確立。在這段日子,信徒以自省、禁食禱告、悔罪,思想聖洗禮重生和更新的意義,迎接復活節來臨。伍中恩老師提到,「十四站苦路默想」最早出現於十二世紀,當時出現一種朝聖風潮,歐洲各國的信徒絡繹不絕地去聖地朝聖,竭力尋找耶穌行過的苦路,透過經文及跪拜,心靈得到安慰。回來後,便把耶穌行過的苦路,以圖畫表達,掛在教會,讓所有信徒一同思想基督的受死及復活。

  

以彩色玻璃講述神與教會關係

  第一站來到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其為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一間歷史最悠久之堂會,於一九九八年重建,新堂新廈仍保留舊堂之建築特色,如鐘樓及以紅色為主色。伍中恩老師提到,該堂的詩班席設在兩旁,詩班員面對面而坐,而不是面向會眾,一邊詩班員讀出經文,另一邊詩班員則以唱出經文回應。該堂的聖桌保留著原有的擺放特色,即靠在牆邊,經過一百多年的神學反思,在一九六三年開始,聖桌擺放在講壇中央位置。此外,禮堂內之彩色玻璃,分別描繪神創造天地,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上,祂是道路、真理、生命,耶穌復活升天後,差遣聖靈如鴿子降臨,建立教會等,喻意聖父、聖子、聖靈在聖堂的周圍。

  

以裝飾表達基督臨在會眾中

  天主教聖母聖衣堂的設計包含天上、人間;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意思。天窗代表天上,閃爍的水晶珠子象徵救恩的臨現,懸掛半空的十字架代表耶穌從天降下人間,救贖世人;彩石鑲嵌畫「加納婚宴」,紗幔遮蓋了的部分鑲嵌畫,象徵歷史的事跡,紗幔外的部分,表示耶穌和聖母現時仍在關顧信徒的不足,繼續把水變成酒;從圓形祭台流向聖堂門口洗禮池的活水代表我們的永生;座位環抱祭台,有著共融合一的意思;而聖堂入口左邊的「紀念角」,是為紀念籌建聖堂的已亡親友恩人和堂區逝去的教友;在聖壇旁邊有「聖體櫃」,用來盛裝聖餐時剩下的餅,若聖體櫃旁點燃著蠟燭代表有聖體在,代表有基督的同在。此外,伍中恩老師逐一介紹在該堂擺設的十四苦路的畫像,以及提醒該十四苦路於今天對信徒的意義。

  

以十字架形狀建築教堂

  最後一站來到聖公會聖約翰座堂,座堂每日都開放於市民靜禱及默想。該座美輪美奐的聖堂是以十字架形狀建築而成,歡迎訪客及旅遊人士參與崇拜。該堂一直擺放著大主教座位;在聖餐時,會眾會走出去,跪在聖壇的四周領受聖餐;在講壇前方擺放「鷹」狀的讀經台,因鷹在四活物中代表約翰福音,其稱呼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伍中恩老師提到教堂的所有擺設,都是為了讓人安靜,親近主。此外,她提到崇拜更新是從聖經開始,用心靈敬拜主。伍中恩老師認為,每人的大齋期都不同,只要憑個人所能做的,例如:放棄自己喜歡的食物或娛樂,默想耶穌受死受難,讓整個生活與福音聯合起來。

伍中恩老師在循道衛理香港堂示範禮儀。

參加者在天主教聖母聖衣堂合照。

伍中恩老師在聖公會聖約翰座堂講學。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