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禮拜(上)


2436 期(2011 年 5 月 1 日)
◎ 商旅大中華 ◎ 區在國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位處上海市西藏中路與九江路交界,面向人民廣場的沐恩堂,是一座聞名國內外的教堂。最初,引起我注意這所教堂的原因,是因為旅遊書的推介,再深入認識之下,原來這教堂有深厚的歷史淵源,而且與國內外不少名人政要,多少有點關連。

  這座原屬美國衛斯理宗的教堂,採用哥德式建築風格,屬磚木結構。大禮堂設有塔樓,塔樓頂部裝置一個五米高的霓虹燈十字架,夜幕低垂之時,從熱鬧的人民廣場觀之,確屬一個值得拍攝的旅遊景觀。沐恩堂於我而言,已超出了歷史與旅遊之範疇,卻是我好些日子參與主日禮拜,沐浴主恩之所。

  倘若我因公幹需於主日「滯留」上海,我慣常拜訪的教堂,就是這座可溯源至清光緒年間,而現址於一九三一年建成的教堂。沐恩堂的主日禮拜共分四堂,我從來只參加過下午二時舉行的一節。據聞下午二時的崇拜聚會,較多年輕人及外籍人士(包括香港信徒)參加,加上上午的兩堂聚會出席人數較多,若不提早到達便不容易找到座位。故此,我在從沒有考證過的情況下,一直都參加下午二時的聚會。

  我的情況與長駐某一固定城市的基督徒不一樣。由於我經常東西南北往返,居無定所,故此很難像長駐上海的基督徒,投入當地的外籍信徒群體,除了參加主日禮拜,也可以享受較正常的教會生活。

  在國內好些大城市,都有開放給持外籍護照的人士參與的禮拜聚會,例如位處上海浦西使館區的烏魯木齊路,就有一所頗為著名的「國際禮拜堂」。我也曾參與幾次在那裡舉行的主日禮拜,也認識當中一些長駐當地的香港及外籍華人信徒,他們也試過邀請我參加小組家庭聚會,但由於我屬居無定所一族,出席聚會的狀況自然非常不穩定,不論參加主日禮拜或小組家庭聚會,都帶有較濃厚的「賓客」的味道。試想,我可能一至兩個月才出現某教堂一次主日禮拜,而我的行程又很多時無法配合那些小組家庭聚會,只能每次都以「賓至如歸」的精神面貌去參與。稍感安慰的是,我的性格不算封閉,也樂於交友,還可以應對和自處這種既非陌生,但又很難深入認識的狀況。

  對我來說,在商旅途中參加主日禮拜,甚至與主內肢體相交,那當然不是為了打發時間,更不是要追求一份心安理得,好向自己的信仰生活慣性,甚至向「教會」交代。經過歲月的磨練,多少能總結出在這種工作與生活狀態下,如何建設自身教會生活的經驗,不可缺少的還是一份堅持與認真,信是恩典。對於牧養像我這種遊牧式信徒,確也是地方堂會仍未有充分準備與技巧方法,但卻急需面對的挑戰。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靈修果園】

【聯會新會堂巡禮】

【家庭醫生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