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新模式開墾福音硬土


2445 期(2011 年 7 月 3 日)
◎ 特稿 ◎ 本報記者:古小雨/余愷寧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自七十年代起,香港宣教漸趨蓬勃,四十多年的發展可謂迅速又興旺,無論是參與短宣或長宣,人數都有持續遞增的趨勢。據香港基督教教會普查中顯示,在一九九四年全港共有46.4%教會參與短期差傳服侍,至二零零四年已增至61.9%。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曾估計,二零零四年參與短宣的人數約共五千。長宣方面,宣教士人數日漸增多,香港差傳事工聯會的統計顯示,由二零零零年僅有二日百五十七位宣教士,至二零一零年增至五百一十一位,十年間增長翻倍。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宣教士人數增加的同時,二零一零年因退休或其他原因而離職的宣教士亦由二零零九年4.5%增至7.2%,這個數字同時意味著宣教需要更多「新力軍」。

香港宣教的循環 推動青年新模式

  香港宣教發展正準備經歷下一個循環,早年出工場的宣教士準備步入退休階段,培訓新力軍的工作實是燃眉之急,各方努力下,推動香港青年宣教的工作進行得特別如火如荼。回望近年本港宣教士平均年齡亦逐漸回跌,至去年跌至45.8歲,可見愈來愈多年輕人願意踏上長期宣教之路。香港差傳聯會於六月中旬亦舉辦了「恩臨萬邦—青年宣教大會2011」,共約七百多位青少年參加,其中有逾百青年立志獻身,參與宣教。

  參加者中有準大學畢業生Eva表示對聖經翻譯事工有所負擔,更因聖經翻譯與宣教息息相關而開始瞭解宣教,曾赴蒙古短宣的她認為短宣只能增廣見聞,長宣才能真正融入當地文化,愛上服侍的民族。她也曾想過踏出香港,但她說:「最大困難是家人,讀完書便走,感覺有愧於父母多年的養育,想到這裡便卻步。加上這個年紀談長宣,有很長時間會在外,雖然有人說『襯後生可以回頭』,但根本不可能十年後回港從頭做起,長宣始終是一輩子。」她續言沒有錢和犧牲香港方便的生活模式同樣是青年人宣教的阻力。

  年輕夫婦陳氏伉儷過去曾參與多次短宣和訪宣,正準備修讀宣教學課程的陳太坦言年少時教會少談及差傳,故到二十多歲才開始認識「差傳鐵三角」等差傳知識。他們均認為出工場無分年齡,惟有神帶領適合的時間,陳太勉勵年輕人說:「無論何時要去,年輕人都不應浪費時間,應珍惜資源做好裝備。」

  即使國際差會之世界福音動員會(香港)主力於推動青年宣教,總幹事劉卓聰仍堅持不同年齡有各自的優勢,更重要的是相互配合。但他認為年輕人於創啟地區宣教較有優勢,他說:「宣教需要破碎、放下身段,青年人是一張白紙,比年長的人更輸得起,肯去冒險、異文化接納能力高、適應能力強等都是優勢。不過仔大仔世界,上一輩亦不應假設今代青年人要接棒,他們有適合這代的新方式推動差傳。然而,他們信仰不夠扎實,我相信work as a team(團隊合作)將會是青年宣教的新趨勢。」

  劉續言,年輕人需要生命師傅陪伴成長,幫助他們建立「事奉是好得無比」的價值觀,能助他們更易投入宣教。第一代宣教士準備退休,新一個宣教循環圈將有多少青年人投入仍是未知之數,他帶幽默地笑著說:「宣教士退休後的生活對於青年人未來的決定有很大影響。假若他們回港住籠屋,青年人還願意上路嗎?」

推動短宣為長宣鋪路

短宣在香港普及後,有人認為有變成「屬靈旅行團」的傾向,怎樣的短宣才能有助於宣教大藍圖?根據教會更新運動曾於全港三百零八間教會作普查,其中一百七十七間教會(佔57.4%)表示短宣對會眾差傳意識的影響有提升;另有一項短宣研報告(Randy Friesen, executive director of “Marking Disciples though Global Mission”)亦顯示,一百一十六個十八至三十歲的短宣參加者中,短宣前門徒訓練帶來價值觀念改變,短宣後跟進,不單防止倒退,價值觀亦持續進步,而跨文化短宣更可帶來持久積極影響,可見有質素的短宣能成為踏出長宣的第一步!

  西灣河平安福音堂傳道張沛韶曾訪問過差傳牧者、差會領袖及長短宣參加者。他們普遍認為短宣有一定價值,有些在參與過短宣的信徒考慮做長宣,有些更已開始長宣。

  從教會更新運動的調查中,發現有33.14%的短宣去同一地點,不同地點則有64.53%。張沛韶認為要防止短宣變成「屬靈旅行團」,須強調每個信徒都要行使傳福音的大使命。然而,若辦好短宣有助完成大使命,首先要改變領袖的差傳意識,宣教士返回差遣教會述職時,要挑戰領袖參與差傳、多傳異象;鼓勵短宣參加者自費或籌款;並組織祈禱網絡;跟進短宣措施及策略,定時定點前往宣教工場,認領群體,關懷宣教士。

  國際福音協傳會國際事工副會長賈卡樂(Carlos Calderon)提到,宣教易做的地方都做了,只剩下難做的,有短宣隊到國外參與油牆、修廁所等工作,而這些工作當地人都可以做。賈卡樂表示,教會宣教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在當地植堂,而植堂必須有當地教會的支持。他說:「宣教不是因為我們有甚麼就給甚麼,而是要清楚他們需要甚麼。很多時候,我們沒有照聖經所說的去做。短宣隊要思想所給的是否他們所需要的。」

宣教新路向 朝創啟地區進發

  現時絕大部分未得之民居於創啟地區,傳統捧著聖經走進去的方式未能切合,於是「生命宣教」的方式近年漸受接納,以營商宣教為例,二零零九年至二零一零年單年已增十人,這種方式較傳統多元化,亦能讓各年齡層信徒參與。

  世界福音動員會(香港)劉卓聰總幹事指出以往宣教主力於植堂和佈道工作,需要有牧會經驗和神學知識,但世界另一大部分是敏感地區,抗拒基督教的地方需要由人與人建立關係開始,他不諱言:「現代宣教很簡單,只要走到異文化地區做一個正常人,有信仰、生活、工作,無論是專才宣教還是營商宣教,只要能活出信仰已是宣教。但生命宣教與傳統模式必須並行,傳統模式不應因生命宣教在創啟地區的興起而式微。」

  賈卡樂認為信徒為神而活的時候,所擁有的都屬神,包括個人才幹、經驗、人脈,應全然奉獻,靠聖靈工作,祝福更多人。本身擁有化學工程、土木工程等學位的賈卡樂,以工程師身分到多個創啟地區進行改善水污染工程,同時宣教。

  賈卡樂肯定地說:「香港幾乎每座大廈也有教會,不再需要我們,退休請帶錢離開香港!」他鼓勵仍在工作的人要將專業做得更好,或多賺錢存進銀行,退休時到土耳其或其他伊斯蘭國家買一間三房大屋,將其一間提供免費食宿給年輕的宣教士作為支援,他解釋:「這些錢在香港不能做甚麼,但在土耳其卻不一樣,因為無論是男或女,在伊斯蘭國家單獨居住都會被視為壞人,這樣難以進行福音工作,創啟地區的宣教士需要一個家。」

  不少創啟地區需要老師、工程師等專業人士,但礙於異文化有不同語言,令不少人卻步於宣教,賈卡樂鼓勵信徒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服侍,例如尼日尼亞需要中文老師,即使不懂普通話的港人也可以教學生書寫中文字,往後的福音工作交由當地教會跟進。

  

結語

  使徒行傳十三章一至四節提醒信徒,宣教時要明白是神呼召、聖靈差遣及教會差派。曾有宣教士回到本地後,卻不願意回教會,賈卡樂提醒說:「若只是牧者而不是神呼召信徒出去宣教,將會有很大問題,無論是短宣或長宣。」

  大使命是每個信徒的職分,遵行使命無分年齡和能力,但要在福音硬土上工作,需要差會、教會及信徒三方同心協力,各人要學習把手上的「五餅二魚」全然奉獻,透過禱告,成就神蹟,奉神的名得著更多未得之民,將福音傳到地極之處!

近年愈來愈多堂會自行舉辦短宣。

「生命宣教」方式成為現今新路向,方便走進創啟地區工作。

由香港差傳事工聯會及國際福音協傳會在六月十七日合辦的「無止境的短宣?」專題講座中,教牧同工及教會領袖正分享其教會的宣教事工。

西灣河平安福音堂傳道張沛韶指,跨文化短宣可帶來持久積極影響,短宣亦能成為踏出長宣的第一步。

國際福音協傳會國際事工副會長賈卡樂(Carlos Calderon)指,教會宣教最終的目的是在宣教當地植堂,而植堂必須有當地教會的支持。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職場攞景】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