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夢想的城市


2448 期(2011 年 7 月 24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大街小巷的店鋪更替,香港人早習以為常;小商戶捱不住業主加租,結業離場亦見怪不怪,愛上了香港的日本人丁字實(Minoru Chji)放棄了金融業的工作,以異鄉人身分在北角經營日本小食店,在過去一年半見識了某些港人貪婪、蠱惑的一面。近月他收到業主通知加租兩成半,本打算在港落地生根的他意興闌珊,正考慮八月租約期滿結業......」

《蘋果日報》3.7.2011

  

  在街角開一間小店,賣一些自已心愛的東西,曾經是許多人的夢想。

  世界不少大城市,都有意無意的騰出少許空間,讓一些小店生存。即使地貴如倫敦,查寧十字路也開設了好些小小的書店,連一些專賣左翼書籍的「冷門」書店也可以存在。

  其中有一間名叫「可立德」(Colette)的左翼書店在七八十年代名噪一時。店裡掛著哲古華拉黑頭像的紅旗,賣的大部分是俄文的馬列著作、普希金的詩集、高基的小說等。蘇聯瓦解後,東歐幾個社會主義國家相繼「走資」,這間書店才黯然結業。它不是敗在租金昂貴的市場規律,只是敵不過世界潮流的逆轉。

  倫敦的地價貴冠全球,但也容納得起一些小商戶。許多年前有齣電影叫《摘星奇緣》,就是講億萬富豪大明星茱莉亞羅拔絲,邂逅街頭一間小書店的老闆曉治格蘭。這當然只是一套電影,但畢竟道出一個事實,小商店仍可生存在大城市。

  香港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街頭巷尾仍有好些小商店,就如跑馬地黃泥涌道口有一間「傳達書屋」、尖沙嘴漢口道有一間「文藝書屋」,都曾孕育出許多文藝青年。沿著彌敦道的兩旁,除了尖沙嘴地價最昂貴的一段,由柯士甸道一直至界限街,沿途都有許多細小的商戶,有做縫紉的、有賣布疋的,有雕刻象牙的,有賣西藥的,甚至有小小的長生店。其他地區如九龍城和灣仔,小店就更多。

  現在香港已容納不下這些小本經營的店鋪了,整條彌敦道已經變為專賣金器和首飾的黃金街。這位老實而可愛的日本朋友,投資了五十萬港元在北角馬寶道開設日本小食專賣店,只維持了一年零十個月,就捱不住貴租和經營成本暴漲而要返回日本。日本地價不比香港便宜,但在京都、奈良、名古屋,相信他的小食店仍可以生存。

  無怪香港人沒有夢想了,這個城市愈來愈容不下做夢。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正好讀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