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靈修與全人成長
 捨棄假我活出真我


2555 期(2013 年 8 月 11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基督教靜觀靈修學會與聖公會諸聖座堂於八月五日,舉行「靜觀靈修與全人成長」靜觀靈修講座,約有一百人參加,學習靈性生命成長的要素。

  基督教靜觀靈修學會靈修導師趙玉鳳女士指出,成長是不斷轉變及移轉的範式,也是一種祝福。但成長最大障礙是「怕」,對於轉變及不明確前景感到恐懼,寧願原地踏步,活在框架中,中產階層尤甚。她說:「但有時候『怕』會推我們向前行,當低無可低時,只能選擇向前。」

  她續指,向前需要五種態度。首先要有一份自覺力或洞察力,「若然不清楚自己處於甚麼環境,只會原地不動,最後猶如凍水煮青蛙。」她強調自覺力在成長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因為有自覺力的人就願意開放心靈,冒險面對成長中的不確定、不穩定。其次是有誠實的態度,因為人習慣遇到害怕的事會逃避,收藏在潛意識,所以成長需要進入潛意識誠實去面對害怕的事,否則只會產生「自己呃自己」的技倆。

  然後,需要從信仰而來的勇氣,及接納自己的同行者,在被接納的羣體中被愛,建立對自己的信心,便有勇氣面對害怕的事。最後要有反思能力,時常省悟己身,認識自己是誰。「成長的起步點是你的原生家庭。」趙女士說,她在靜默中帶領會眾回首歷史,了解自己遇到壓力時的防衛機制以及心底裏的死穴,從而認識自己的特質。她最後分享:「安靜獨處是成長的好方法,經歷過成長的喜悅,便會有膽識向前行。」

  「成長不等於成就或成功。從靈性觀點看,減少、捨棄、退下也是成長的面貌。」靈修神學及心理學博士、基督教靜觀靈修學會會長譚沛泉博士指成長是得失互相循環,而非直線向上。他指生理的成長到了老年就會停止,但在靈性觀點,成長是沒有終極的,也不會停止,並提出:「即使死亡消失,你和我的生命依然在成長。」他坦言此觀點並非一般人對成長的理解,因為人們認為失去、衰退、死亡是成長的相反詞。所以要接納此觀點之先,先要接納成長不設年限,也不是外顯能力和表現。

  譚沛泉認為觀點切合大自然生態現象,並以水的循環為例,經過流動、蒸發、集結成雲等形態,但仍然是自己,他又比喻死亡後的人:「我們只是用了另一個形態,在浩瀚海洋中與神共融,現在認識的我只是小部分。」他續言《尼西亞信經》指信徒的生命是不受死亡所轄制,既然從神而生,本體就是靈性生命,源於大愛的神,也歸回於神。

  「靈性生命成長就是活出本我,捨棄別人和價值觀所塑造出來的『假我』。」他說,保羅喜歡用死亡來形容生命的成長,書信的下半段總談及如何活出靈性生命,保羅也曾比喻未信的人是靈性生命死亡的人。在加拉太書五章記載,「假我」釘在十字架上後,真我就會活起來,結出聖靈的果子。譚博士坦言要將阻礙信徒與神聯繫的「假我」棄掉並不容易,在現實中很多時候「假我」會偽裝成真我,除了追逐世俗價值觀,甚至會喜歡屬靈目標,表現出愛神一面使人羨慕,他勸導:「所以擁有神形象的真我不能再沈睡。靜觀靈修不需要着急,要人在情在意在安歇在神之內,因為神就是愛,住在愛裏面的也永不止息。」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