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公義踐行方式
 教會需要謙卑討論


2577 期(2014 年 1 月 12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對於參與政治行動的信徒,教內正反聲音各異,且持不同神學觀點支持己方。香港基督徒畢業生團契於一月五日舉行研討日 :「個人的持守.公共的承擔—如何形塑門徒羣體踐行社會公義」。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教授鄧紹光博士認為除了基督,沒有信徒能擁有真理,所以沒有絕對立場,教會羣體在政治課題上應學效耶穌不自恃、謙卑、彼此接待的方式進行交流討論。

 鄧紹光博士在會上分享個人對信仰羣體和政治行動的思考,又強調沒有絕對性的答案,更沒有能代表整個基督教的觀點,他鼓勵信徒多作思考:「特殊信仰需要由思考開始。」有人認為應以實踐為先,有人認為應以思考為先,鄧則支持神學家莫特曼實踐和思考需要並行,從而解決實踐與理論的循環關係,找出判準(編按:判斷事情的標準),他提醒信仰羣體:「基督才是實踐的判準、踐行的模範。」

 「活在不同帝國的管治底下,這種差異令新約或之後的教會不能直接挪用舊約時代先知參政的經驗。」鄧博士認為不一樣的時代境況,有不一樣的行動方式。在舊約,先知直接批評政權,但所批評的政權同時是信仰的羣體,是對內部的批判,與新約教會或今日教會所面對不認識耶穌的政權截然不同。到了耶穌的時代,祂呼召建立新羣體,讓教會活出與世界不同的生活方式,從而顛覆、批評墮落世界的生活方式,鄧補充說:「他們本質上與帝國的管治和生活是對着幹,甚至有很多違反帝國管治,更從不出現需不需要尊重帝國法律的問題。」雖然如此,耶穌基督所建立的羣體生活並非圓滿,乃處於已然未然,朝着新天新地進發的狀態。

 鄧博士不諱言信仰羣體聚集在一起時,難以提防將墮落世界帶進教會,又謂今日教會最大問題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教會要對付自己、處理世界。」信徒被聚集、模塑後有責任進入世界,在不同崗位上顛覆世界價值觀。但他提醒果效不一定即時可見,更不應是操控式、利用權力的方式,說:「若可以在短時間行公義、好憐憫、轉化不公義,這樣思考模式可能已陷入墮落世界中。」

 他鼓勵信徒要持不自恃、降卑、彼此接待、互相寬恕、使人和睦的態度生活,並忍耐、等候、盼望最後的得勝,而非採取暴力方法。他認為討論過程若持敵我矛盾的態度,帶來的將會是知識暴力,所以信仰羣體必先謙卑,才能進入討論,面對異見時也能恰當處理,「信仰羣體本來是孤獨的,因為我們所信的與世界所信的不同,但必須要堅持。」

 自去年起,開始以個人身分參與政治行動的資深對沖基金經理錢志健先生分享,他有感近年言論自由和思想自由逐步被收窄,參與政治行動是希望在一國兩制下為下一代爭取公平地生活。在過程中他不時求問神,走的路是否正確,也與不同意見的人士進行交流,但他始終相信:「上帝作最後審判最重要。」

 在討論時間中,有教牧認為墮落源於人忽略上帝,教會規模愈大愈容易聚焦聚會人數,而忽略羣體生活,也有機會把提醒的聲音抑壓,相反規模較小的教會相對容易平等發言,彼此提醒。亦有認為今日教會講壇過於離地,講得太多,做得太少,教牧需要為信徒提供更實際的場景,學習活出不一樣生活,向未信者作見證。另外有教牧分享雖然其教會倡政教分離,但不時被信徒問及政治立場,他選擇不表明立場,但會提供不同立場的資源,指引信徒進行思考。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