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關懷貧窮網絡
 籲教會參與抗貧運動


2771 期(2017 年 10 月 1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社會發展需要資源資訊的流動互通,現在仍有一些不被人所知的資源潛藏於各社區當中,這些潛藏的資源通常都與貧困相關。教會關懷貧窮網絡(下稱教關)已於九月二十日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港福堂舉辦「『臥虎藏龍』─創造可持續社區.共享潛藏資源」的扶貧研討會,出席人數逾一百五十人。

  教關副主席蔡元雲醫生分享主題信息,指《彼得前書》二章九至十七節提到,信徒的角色與使命是成為「有君尊的祭司」和「聖潔的人」。「我們都是經上帝授權去做事,進行牧養事工時只是上帝的載體,為祂的榮耀而說話。」至於「聖潔」即是要成為一種與眾不同的人力資源為社區作貢獻,積極參與扶貧活動,不能只當旁觀者。

  現今社會只根據特定表現或效用,去判定一個人的能力標準,結果很多貧困人士因此而被忽略甚至被否定,然而人的天賦是豐富多樣的,人的潛力永遠不停留在工具層面。蔡醫生指,對上帝永遠要保持敬畏和謙卑,因為衪是真實、愛、特殊才能和其他資源的源泉。他又稱,信徒真正的身分都是被揀選的、屬上帝的子民,故有責任履行衪所交託的事,發掘在貧困圈中被忽略或被隔離的資源。

  社區轉化 有賴各界互助

  為了說明如何更好地發掘潛藏資源,把資源運用在恰當的位置上,蔡醫生將資源分成三大類別:貧困人士中蘊藏的(資源),商界和第三範疇。他解釋,商界中具有各類型的人才和專業人士,香港作為經濟型城市,不但需要他們帶動經濟發展,更需要他們運用專長去服侍窮人。

  另外,教會、學校、社工等資源都屬於第三範疇,決不能被用於謀取利益,因為這個範疇在一個可持續發展社區中起關鍵性作用,必須倚靠這類資源才能更有效發掘和培養各類人才。至於教會方面,則要聚集教友主動走出去,參與社區活動,服侍更多的人,動員大家去發掘資源。

  他總結,社區和堂會均有發展的需要,兩者發展應相輔相成,切合需要、用心回應並且持續行動,方能發掘潛藏資源、創造可持續發展社區。所以,不論是教會、非牟利組織或專業人士等,都應抱着同一目標,放下彼此間的差異,遵從上帝的話語去服侍貧困的人。

  金巴崙長老會牧民堂堂主任蘇達榮牧師則分享他在東涌進行的扶貧事工。二十年前,東涌資源十分匱乏,當時只有幾輛巴士可以來往,又缺乏街市、醫院和康樂設施,晚上十點後便已沒有醫療服務。於是他從「小事」着手,幫助需要到荃灣才能買菜的家長看管小孩,並租車帶教友去淺水灣遊玩。當他發現青年人自我形象低,便支持他們組織籃球隊、足球隊,提升自我形象,同時針對區內青年就業問題,聯絡大嶼山商界、亞洲博覽館,協助舉辦就業展覽,提供資訊。他提醒,進行扶貧事工不能只捐贈物資,因為這樣不能減少貧困家庭與社會之間的隔閡,但通過參與這一系列活動,卻可滿足居民物資和心靈的需要。當居民心靈獲得關顧,他們就會變得自立和自信,更願意回饋教會與社區。

  轉化生命 從憐憫到行動

  分享主題信息後,各社福機構開展不同主題的工作坊。其中,惜食堂創辦人董愛麗女士分享了她創辦「惜食堂」的初衷,及簡單介紹食物回收和派發的日常運作。「惜食堂」從二零一一年成立,運作至今,每日堅持派發七千餐次,每一個飯盒有八成都是捐贈的多餘食材,再加熱而成。大量「淨食」(未曾食用、未過期、符合安全條例的食物)被大型餐廳、超市或食物加工廠丟棄,造成資源浪費,所以從收集食材到派發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她呼籲,不論是以個人或組織形式都可參與扶貧事工,派發食物只是一種連結人關係的途徑,令雙方更容易打開話題,建立關係,對牧養事工亦有幫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