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基督教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各學者探討華人教會與普世基督教


2861 期(2019 年 6 月 23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建道神學院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香港浸會大學近代史研究中心、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已於六月十四至十五日,假香港浸會大學合辦「第十一屆近代中國基督教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由多位學者就神學思想、傳教、教育、政教關係、福音運動、人物及信仰本土化等方面,發表其論文研究。其中在「人物」環節中,各學者分別就滕近輝牧師、何世明法政牧師和彭樂三,闡述他們的背景和思想,探討其對基督教的貢獻和影響力。

  推動教會宣教 發展普世差傳觀念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蕭錦華博士撰文「現代華人教會神學家滕近輝牧師之普世差傳宣教觀」,由何世傑先生代讀。蕭博士文章指出,滕近輝牧師從一九六零年代起,逐步建構發展面向華人教會的普世差傳宣教神學觀念,推動教會合一及普世宣教觀。

  滕近輝牧師提倡藉神學教育推動開荒,同時加強佈道預工繼工。他又舉辦本地海外差傳合一的神學課程、差傳奮進大會,造就屬靈差傳人才,實行處境化佈道,又發展護教學,以差傳推動堂會自身乃至普世教會發展。及至後來他利用新時代佈道組織與方法工具,並行佈道與社會服務,進行本色化、處境化的宣教工作。

  蕭博士形容滕近輝牧師,「以聖經異象、基督大使命、聖靈權能、使徒教會進路、教會差傳增展擴展、國度建立為中心的普世宣教神學觀,對於當代華人教會的普世宣教思想與差傳事業的建立及發展,作出了莫大貢獻,同時也標誌着當代華人教會的普世宣教命學思想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闡釋融貫神學 信仰結合中國傳統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周佳榮教授的論文研究為「何世明法政牧師的中華基督教融貫神學」,他指何世明法政牧師致力從事基督化全人教育和弘揚中華基督教融貫神學。他引述何牧師在全人教育方面的思想,強調全人教育必須以基督教精神貫穿,又引用儒家的說法「吾道一以貫之」,表示:「如果沒有基督教精神,全人教育是沒有意思和深度的,也一定不能發展。」

  至於融貫神學方面,他表示何牧師在八十年代曾出版《中華基督教融貫神學芻議》,融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和基督教信仰,同樣以基督教精神一以貫之,「融貫神學就是將中西文化結合,但最重要是強調基督教對文化的作用才有意思。」他舉例,中國傳統重視孝道,孔子也推崇「仁」,基督教信仰則講述「愛」,「仁愛」兩者相通,因此何牧師認為可與基督教信仰互相配合。惟他補充,儒家並非宗教,因此只談及「天」的觀念,相反基督教則強調上帝對世界和人的愛,可見中國文化是從人的角度去愛人,基督教則從上帝角度愛人,兩者最終目標相同。

  他續指,何牧師在晚年曾撰寫多本書籍,例如從基督教信仰反思儒家等,具體落實他提倡的理念。甚至他在去世前,也不斷強調要盡量發表其思想,縱然想法仍未夠完整,但希望後人能繼續發揚光大。

  信仰踐行社區 致力為民謀求福祉

  建道神學院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中國文化研究系陳智衡博士分享「聖職與俗職之間:以巴色會的彭樂三為個案探討」。他認為彭樂三是位傳奇人物,先蒙召成為傳道,後經營按揭借貸公司變成地主,更成為鄉議局局長,他由教牧角色轉為地方鄉紳,仍得到教會肯定,成為崇真會會長。

  陳智衡博士指,巴色會傳教士希望培養彭樂三成為傳道。一九零四年,彭樂三受邀到崇謙堂協助福音工作,並建立教會向客家羣體傳福音,逐漸形成謙堂村。兩年後,他問親戚貸款,與朋友組織「廣新公司」經營按揭生意,並於一九一二年決定辭去傳道一職,專心發展生意。他的信仰實踐於社區,包括推動鄉村教育、籌建水壩、修橋補路、維護村民權益,並於一九二二年組織「維安公局」,輾轉擔任多屆鄉議局義務局長。彭樂三更曾任崇真會香港總會的會長、江區崇真教會聯會主席等要職。

  陳智衡博士總結指,彭樂三是第二代中國基督徒,在教會學校讀書,習慣與外藉人士溝通,思想知識與一般中國孩童不一樣,他懂得審時度世,又為別人謀求福祉,其信仰行為蠃取多方信任。然而,他沒有被名利蒙蔽,即使不是傳道但沒有離開聖職正作,加上巴色會香港總會的廣闊胸襟,才讓彭樂三從傳道者到鄉紳,仍能繼續服侍。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