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吃的嗎?


2896 期(2020 年 2 月 23 日)
◎ 平視人生 ◎ 蘇永權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意想不到今年在農曆新年之前,香港又有疫症來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此次疫情起初在中國武漢的一個有野生動物販賣的海鮮市場,發現有多個跟市場相關人士感染不明的肺炎。中國病控中心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跟沙士病毒有百分之八十六相似,沙士病毒當時發現一種來自菊頭蝠科的蝙蝠,可以建立起新型冠狀病毒由來的系統演化樹。及後經由世界衞生組織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和兩種來自菊頭蝙蝠科動物身上的腰冠狀病毒基因序列做對比,發現有百分之八十相同,加上第一批病例在海鮮批發市場發現,因此新型冠狀病毒,也很有可能跟沙士一樣,與中國人愛吃野味的習慣有關。

  多年前筆者製作一輯有關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的紀錄片,介紹保護區內瀕危絕種的候鳥,如白鶴和黑臉琵鷺都是極具生態價值。當訪問港大一位生物學系教授談及保護候鳥的挑戰時,他分享了一次講學經驗,由於米埔自然保護區跟深圳灣公園紅樹林鳥類自然保護區,只是一河之隔,所以他也會到內地的大學分享保護候鳥的經驗,但在提問的環節,有學生卻問:「這些候鳥可以吃的嗎?」,眾笑。這提問正正反映了中國人傳統嗜愛吃野生動物的觀念,任何動物都可能成為中國人舌尖上的美食,當然內地都有法規保護瀕危絕種動物,但對於非法捕獵及圈養野生動物則沒有嚴格管制。

  吃野味是中國人之傳統,除了野味「惹味」之外,特別是在嚴寒的冬季,吃下去可以暖胃,更有補身之效,據報從中醫醫學角度,某些野生動物對一些疾病會有療效,所以在內地每到嚴冬野味都會大賣。然而,生態保育是全球大勢所趨,野生動物自然有牠自己的生長野外的環境,但「食野味」的行為,不但硬要把牠們在人類的環境生長,把野外的生態包括病毒也帶來人類的世界,而且還要把牠們宰殺,端上餐桌成為佳餚,除有人道問題外,可能野生動物透過這次疫情,再次向我們人類發出嚴正的警號。

  冀望大家合力抗疫之餘,人類與大自然都能好好共容,和平共處。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