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看疫情下的轉變
 反思領袖培育挑戰


2914 期(2020 年 6 月 28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神召神學院於六月八日,透過Zoom應用程式舉辦「在疫境中領袖培育的挑戰」講座,分享疫情如何影響領袖培育訓練,並探討當中的契機和轉變,給予教會及神學院亮光。

  張德明院長指,「疫」境下無疑對領袖培育造成阻礙,例如部分互動式教學及活動受到限制,着重陪伴同行的門徒訓練、佈道短宣訓練等領袖培訓課程未能如常進行等。此外,輔導課程雖然可網上授課,惟真實輔導需仔細觀察對方的身體語言及表情,若在網上進行有礙情感交流。

  但他表示,疫情雖然帶來危機,卻隨着資訊科技的普及,當中衍生了不少領袖培育的機遇。他分享,神學院在疫情期間透過軟件進行網上教學,將部分課堂內容錄製成影片,放到網上製作資源庫,甚至邀請神學院老師在社交平台分享教導,藉此栽培社會大眾。他強調,疫情確實帶來不少限制,但卻加速了網絡培訓的步伐,讓神學院及同工能向前邁進,探索新領域。他補充,神學院除了繼續舉辦網上講座外,也盼望能促進跨地域連結,未來讓更多身處外國的信徒,參與研討會或部分學位課程。

  陳國恩博士指,馬丁路德出生於十六世紀教廷腐化的時代、神學家潘霍華則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人熟悉,「可見黑暗時代往往是領袖出現的契機,問題是懂不懂栽培他們,在合適位置上帶領教會改變。」他指,許多人只看到社會運動及疫情對香港的傷害,卻忽略了當中的契機。他解釋,疫情下牧者失去與羣體聚集的機會,卻因此減少了行政工作,反而有更多時間進行關顧、培養和探訪事工;第二,透過網絡科技,如Zoom等應用程式,得以在疫情下如常開會及舉辦研討會;第三,沈悶的抗疫生活令信徒更積極參與查經,即使恢復實體小組,查經人數仍是有增無減,這轉變十分獨特。

  他又引述二零一九年教會普查報告,指教會領袖及事奉人數較五年前多,可見信徒有事奉心志,重點是如何有效地栽培他們。他續言,許多教會認為門徒訓練是重要的培訓契機,神學院應思考如何在神學教育上,讓有志事奉者得着適當的神學訓練。

  李天鈞博士指,不少教會在疫情期間舉行網上崇拜,惟背後牽涉教會觀、聖餐觀等神學爭議,疫情下更引發信徒思考苦難及社會參與等討論,可見確實有開展神學討論及培訓的需要。他直言,今天教會被電子化及網上化,如網上崇拜確實吸引不少人觀看,加深了非信徒對信仰的認識,日後邀請他們參與實體崇拜,自然更易接受。

  他分享美國一項調查,指年輕人從小接觸電子科技,已習慣了使用科技和同時間處理事項(multi-tasking),如教會不重視相關文化,將難以挽留他們。惟他強調,隨着資訊科技愈來愈重要,教會除了聘請資訊科技同工外,更重要是改變思維,思考如何以科技吸引流失的年輕會眾,如網絡崇拜日後的發展等。「做領袖培育要有新思維,神學教育除了被電子化或網上化外,可能課程中更要回應這一代的需要。」

  問答環節中,有牧者提出神學院為回應時代需要,應開設資訊科技課程,加深傳道對此範疇的認識。張德明院長回應,資訊科技日新月異,難以追趕潮流,故不建議將此放進神學院正規課程框架內;相反,應放在課外活動、研討會或通識培訓等高「機動性」的學習系統中,以確保教學內容能與時並進,緊貼現今科技的變化。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我們這一家】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