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標點


2929 期(2020 年 10 月 11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小時候上國文課 (奇怪港英年代香港的學校還很親切的稱呼中文為「國文」或 「國語」),其中總有幾堂教學生標點符號。

  現在倒沒有多少人認識標點符號了,大概只知道有「逗號」、「句號」和「問號」三個而已。原來漢語中的標點符號,可追溯至甲骨文時期,使用線條和間空作為分詞分段的工具。到了先秦及漢代,出現了鉤識號用來斷句。再至宋代,始有「。」和 「,」表示句讀符號,但也並不普及運用。

  至於今日漢字中廣泛應用的標點符號,其實是在十九世紀才從西方引進。值得一記的是當時清朝同文館的儒生張德彝,在一八六八至六九年間,他完成了《再述奇》(現在這本書叫做《歐美環遊記》),其中有一段介紹西洋的標點符號: 「泰西各國書籍,其句讀勾勒,講解甚煩。如果句意義足,則記「。」;意未足,則記 「,」;意雖不足,而義與上句黏合,則記「;」;又意未足,外補充一句,則記「:」⋯⋯」

  原來今日我們常用的句號、逗號、分號、冒號、問號、引號、驚嘆號、破折號、書名號等等,都有其來歷出處。但要到了十九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學者如胡適、錢玄同、劉復、周作人等,才大力倡議多運用標點符號,並認為藉此方令文章易讀易明,兼且可以鑑賞。到了一九二零年二月,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正式將標點符號引入中國。

  其實標點符號不單應用於文字書寫,也可以體現於人生。驚嘆、疑問、休止、破折、欲語還休、告一段落以至完美謝幕等等,不也是人生本來的一部分?一個懂得運用標點符號的人,對生命也會有較多層次的理解和體會。可惜大部分現代人既已冷待甚至忘記了標點符號,是否連帶人生中原本複合多元的層次,也一併給瘦化成單面向?


【要聞】

【教會之聲】

【釋經講道】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城市心靈】

【天角一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