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啊,請給我們多一點時間!


2985 期(2021 年 11 月 7 日)
◎ 天地人和 ◎ 方鈺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彌六8),這句信徒耳熟能詳的經文,對香港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副教授戴沛權(Amos)來說尤其扎心。對於這位大氣科學家而言,全球因較富裕國家長久以來的經濟發展與生活模式引至的環境問題所帶來的氣候改變,偏偏直接衝擊全球最窮困的階層——在香港,最受熱浪、颱風、污染和資源危機影響的是貧窮人;而世界各地,住在發展中國家及低窪地區、島國的居民生活深受海平面上升及極端天氣、如熱浪、旱災、水災等的影響,「信徒既然要說行公義,我們便有責任去解決環境問題!」

  多年來的學習,Amos體會到上帝的創造、生態平衡的奇妙。當人類因為罪惡破壞上帝創造的平衡,當世界美好的事物被摧殘,他尤其痛心,希望幫手出一分力。「科學就是認識物質世界背後的定理,尋找世界、自然和人類社會各種現象的規律和法則」,Amos精簡地向讀者解釋何謂科學,最重要的功能和目標是解釋現象,例如為甚麼天空是藍色、為甚麼雨後會有彩虹等。透過不同的方法,利用對自然界的觀測以及可重複的實驗,尋找背後的原因和機制,並為之進行評估與預測。

  世界已有很多地方的人民因極端天氣失去親人、面對糧食失收而來的饑荒,還有數不盡的家園被毁。這些「天災」的原因是由於我們(發達地區)日常生活模式不理想,關注他們就是我們應盡之義了。

  

科學是為認識受造世界

  Amos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環境工程科學,又在哈佛修讀博士,專攻大氣科學、氣候變化和空氣污染。他期望透過這門實用科學解釋地球現象,預測未來情況,從而改善影響人類深遠的環境問題。

  回想當年,Amos已獲中文大學醫學院取錄。處身香港,尖子就是讀醫科就能平步青雲的主流論述下,他如何決定走上既陌生又虛無的科學研究之路?他所做的就是祈禱,尋求上帝的指引。然後,他聽見有聲音,叩問內心最強烈渴望的是甚麼。「當時有一個很清晰的信息:世界有許多醫生和病人,醫生可以醫好他們的病。偏偏世界因愈來愈多的環境毒素、空氣與水污染而引發更多人飽受各種疾病煎熬,單純倚靠醫學難以從根本解決問題,反而應從環境問題着手。」他認為環境科學家也是醫人,香港不差他一個醫生,但研究科學的領域更需要有人委身。

  

致力推動關愛受造世界(Creation Care)

  Amos中一時在一埸佈道會決志,後來數學老師帶他返教會,一返二十年。即使赴美留學,他仍然積極參與當地的華人教會事奉。他曾負責「社會責任年會」,邀請講者分享Creation Care的訊息,舉辦工作坊,讓信徒認識和關心議題。又推動教會回收服務,鼓勵信徒節省能源、多菜少肉,減少碳排放。回到香港,他亦積極到不同的團契、工作坊及基督教會議分享氣候公義議題。

  Amos感激教會有開明的牧者,啟發他多走一步。偏偏科研之路的艱辛,遠遠不及公眾和信徒聽完分享後那種無動於衷的態度更讓他沮喪。要不被質疑數據的真確性,質問「下週的天氣也預測不到,怎能預測三十年後的氣候呢?」提問者卻不明白天氣(Weather)和氣候(Climate) 完全是兩回事;要不就是徒嘆奈何,無能為力。是以,Amos熱切希望從教育和信仰着手,「人有知識,不及改變行為和心態來得重要,要從根本入手,明暸上帝對我們的心意,就是要保護環境,不單要讓土地休息,重建人與自然的關係,並且是為行公義,讓受壓制者(因環境問題而受苦的人)得自由,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既是上帝的命令,也是回應上帝的愛。」

  

給人類改過的機會

  Amos感慨道:「地球好慘!」自有人類文明開始,她供應人類社會非常龐大的資源,使人類得以繁盛,生活變得舒適,成就各樣文明。更甚,地球自己有「修補系統」,可以修復人類對她造成的創傷,森林和海洋便一直努力吸收工業化以來由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碳排放。他理解這是上帝給予人類和地球的恩典,是希望透過大自然改正人類的錯誤,「祂的憐憫也是無窮無盡!」但當人類不斷濫用地球資源,環境進一步惡化,森林和海洋的吸碳能力也會愈來愈低,近十年全球暖化導致山火頻生,儲存在森林的二氧化碳一下子給釋放出來,海洋變暖、變酸也削弱其吸碳能力。「上帝給我們享用地球上的一切,並且持續供應。若人類繼續不斷破壞,當地球去到臨界點時,有機會將所有資源沒收!」

  聽着Amos把科學數據以這情深的方式細細訴說,刻下,不知他想對地球和上主說些甚麼呢?他深呼吸,閉目仰天片刻,再張開眼睛說:

  「地球啊,可否等我們多一刻!我們正齊心協力改正中,請你給我們機會。」

  「上主啊,我們是罪人,求上主憐憫!求上主給我們悔罪的空間和時間,我們若不悔改,災害便會愈來愈多,人類乃自掘墳墓,求你幫助我們改變。教我們願意改變自己的心態、生活習慣和消費模式,並積極為受氣候災害影響的生命禱告。」

  記者聽罷雙眼紅紅,只能由衷地回應一句:誠心所願!

  

  

自然百科

  看不見的大氣層,在Amos這位科學家眼中是怎樣的呢?

  一、變化多端

  每一日、每一小時天氣(weather)都會不同,陰晴不定。

  二、和生活息息相關:

  氣溫、降雨皆影響生態系統裡的各生物,而我們生活每一層面例如飲食、衣著、健康等也受其影響。

  三、可預測的:

  所有物理現象皆有不確定性,但都有其可預測性。例如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有跡可循,可以根據過往幾十年的平均數據可以歸納出趨勢,利用電腦模擬更可找出原因及為未來做出可靠預測。

  

  

  1. 雜食者的兩難(新版):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

  (The Omnivore's Dilemma :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原文作者: Michael Pollan

  譯者: 鄧子衿

  出版社:大家出版

  人類作為雜食者,每天面對多元化的食物選擇。作者以記者的探究精神,沿着現代人三條主要食物鏈:工業化食品、有機食物和野生食物,深入農場、研發室、養殖場、加工場到賣場,從產地追蹤到餐桌,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揭示不同的飲食選擇背後對動物和大自然界構成甚麼影響。

  2. Love in a time of climate change:Honoring Creation, Establishing Justice

  作者:Sharon Delgado

  出版社:Fortress Press

  作者挑戰信徒關注氣候變化的問題,提出這和信仰中提到的「公義」息息相關──因為貧窮人最深受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地球已經向人類發出警示,信徒需要重新尊崇上主的創造,為下一代和各樣生物,以「行公義,好憐憫」的愛心作出回應。

  3. Our Father's World: Mobilizing the Church to Care for Creation

  作者:Edward R. Brown

  出版社:IVP Books

  作者從聖經脈胳中說明信徒對受造世界的責任,鼓勵信徒回應生態危機問題,並提出日常生活中具體可行的實踐方法,保護上主所創造的世界。

  4. In Defense of Food :

  An Eater's Manifesto

  作者:Michael Pollan

  出版社:Penguin Putnam Inc

  作者提出一個疑問:大家愈來愈重視食物中的營養,偏偏卻愈吃愈不健康。他歸納三個簡單飲食原則:進食天然食材(而非工廠的加工食物)、不吃過量、盡量食用蔬果類。藉着飲食選擇,他希望讀者可以真正體會宴饗之樂,並且食得更健康。

  5. The Ag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Jeffrey D. Sachs

  出版社: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提出實用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和框架,讓地球公民以整全的方式回應全球各問題:極端貧窮、環境破壞、政治和經濟不公義等。

  

  

動起來!給信徒關愛受造世界的操練

  1. 減少消費:大部分碳排放來自消費行為,購物前可調節個人需求,如穿破了才買新衣服、考慮貨品生產及運輸過程的碳排放、供應商是否參加公平貿易等等。

  2. 多菜少肉:一星期至少一天實行蛋奶素食甚至全素,再按個人情況逐漸增加日數;享用新鮮農產品,減少食用加工食物和罐頭食品,從而減少碳排放。

  3. 自己煮食:直接從食材聯繫和大自然的關係,以食物感受來自土地和上帝的愛。

  4. 接觸大自然,好好享受其中,但不要騷擾大自然中的平衡,如亂拋垃圾、狂噴蚊怕水、亂殺昆蟲等等。

文:方鈺鈞

圖:受訪者提供,部份為網上圖片

(本文由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生態關懷事工「人間學苑HEAcademy」提供)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