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公宗聖壇禮儀


2987 期(2021 年 11 月 21 日)
◎ 教會觸覺 ◎ 林振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五旬節當天,彼得因着聖靈的充滿,向眾人傳講耶穌。那天受感動而受洗的,共有三千人。那刻,這些人的生命發生了變化:「他們都專注於使徒的教導和彼此的團契,擘餅和祈禱。」(使二41-42)從禮儀的角度看,說明了當時教會負起兩個重要功能:教導(teaching)和靈性的滋養(spiritual nourishment),也表達教會從起初就是一個崇拜的羣體。聖公宗教會作為大公教會的一員,一直持守這個觀念:崇拜上帝是教會的生態,也定義了甚麼是教會生活。因此,聖堂不僅是信徒聚集的地方,更重要的,這是禱告上主的殿,藉着禮儀的表達,引領信徒朝向上帝。

  聖堂內稱為聖所(chancel),這個位置是至神聖的,那裏是牧者宣講聖道和主禮聖餐的地方。聖所內的任何擺設,沒有一樣是多餘的,每樣物件必有其存在的原因,在崇拜中發揮其功能和作用。然而,至重要的,猶如人的心臟,給予身體內的血液運行,就是「讀經講道臺」和「聖壇」,前者為要發揮教導的功能,後者在提供信徒靈性的滋養。

  聖餐禮是聖公會崇拜生活的核心,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首先是「聖道禮儀」(Liturgy of the Word),其重心會放在讀經講道臺上,拉丁文稱為Ambo,意思是兩者(both),一是讀經,即宣講上帝的聖言;二是講道,是對聖經作解釋,都是為了信徒明白聖經的道理,感受到上帝的說話就是力量。但也有些教堂會獨立地設置讀經檯(Lectern)和講道臺(Pulpit),分別放置在聖所兩側。這是十九世紀才開始普及的,主要是因為當時信徒的教育水準提高了,而教會也希望有多些信徒在崇拜中有其角色,以提升大家的參與感。

  第二個部分是「聖事禮儀」(Liturgy of the Sacrament),又稱「感恩祝謝」(Eucharist)。其重心就在聖所最中心和最高的位置上,那裏放置了聖壇(Altar),倣如聖殿的至聖所,標誌着整個崇拜禮儀的高峰,因為主禮的牧者會在這裏重述基督受難前夕與門徒共餐的故事,在祝聖餅酒的感恩禱告中,表達這是聖子為要完成上帝的救贖必要拿起的苦杯,如今成為天上的靈糧,整個信仰羣體,在天上的和在地上的,都一同見證基督得榮耀的時刻(見腓二6-11)。

  聖壇上會有一對蠟燭,一左一右,或在一旁,崇拜開始前才點燃的,有其神學意義,關乎上帝的創造。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創一3)因此,這對蠟燭的光象徵着上帝的新創造。主日是七日的第一日,基督也是在這天復活的,意義重大。但大家不會看到聖壇上擺設鮮花。鮮花是好的,具有生命的象徵意義,放在讀經講道臺旁邊,或在聖壇旁邊皆可,若放在聖壇上,便會把聖壇變成普通的桌子,花也變成裝飾品,縱然美觀,但卻模糊了聖壇原來的神聖意義(sacredness)。

  林振偉(香港聖公會北角聖彼得堂主任牧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