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宣教發祥地—基督教香港崇真會救恩堂170週年堂慶


3039 期(2022 年 11 月 20 日)
◎ 特稿 ◎ 李志剛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據香港基督教聯會1941年1月出版《香港基督教會史》 所載,西營盤崇真會的建堂是始於當年巴色會在港西教士韋永福牧師(Rev. Philipp Winnes) 向政府申請用地,獲批西營盤九十七號地段,及至1861年黎力基牧師(Rev. Rudolf Lechler)重臨香江,隨即進行興建樓房,以供西教士家人定居及招收華人傳道聚會之所。時至1862年5月落成,有稱之為「牧師樓」。不久,因內地客族來港避難者眾,多在牧師樓毗鄰蓋搭寮屋棲身,黎力基牧師復向政府申請批地建屋,其後獲批第三街、第四街地段興建房屋。又因沒有禮拜堂可供客家難民聚會,幸得僑港西人樂捐一千八百餘元買地第三街96號建堂,於1867年 10月9日舉行開幕崇拜典禮。就西營盤崇真會歷史所載,若以巴色會牧師樓於1862年落成年份計算,至今年不過160週年歲月,若以1867年第三街禮拜堂落成年份計算,亦不過155年的時光。如今西營盤崇真會救恩堂之舉行170週年堂慶,實質與瑞士巴色傳道會(The Evangelical Missionary Society at Basel)教士在華客家宣教的決策有密切關係。

  論及客家宣教的緣起,先有信義宗教會首位東來傳道的郭士立牧師(Rev. 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他於1826年由荷蘭傳道會差派到當年荷屬的巴達維亞城(Batavia,即今雅加達) 傳教,因熱衷中國華人佈道工作,遂於1830年脫離差會作個人自由傳道,期間一度在廖內羣島(新加坡對開的島嶼)向客家人作遊行佈道,由是學曉客語,認識客家人的風土人情,郭士立牧師可說是第一位向客家人傳道的西教士。時至1842年滿清政府因鴉片戰爭敗北割讓香港島為英國殖民地,今年亦即為香港開埠180週年紀念。至1843年郭士立牧師自舟山調任香港政府「撫華道」(Chinese Secretary),翌年初創辦「福漢會」(Chinese Union),招收華人學道信教,舉凡學道有志於傳道者,則派往內地遊行佈道。由於福漢會事工興旺,致函德瑞教會遣派教士來華相助推展福音傳教,時至1846年即有瑞士巴色會派遣韓山明牧師(Rev. Theodore Hamberg )、黎力基牧師;德國禮賢會(The Rhenish Missionary Society)派遣柯士德牧師(Rev. Heinrich Kuster)、葉納清牧師(Rev. Ferdinand Genahr)四人同渡東來,於1847年3月19日抵埗香港,隨即入住福漢會,早上郭士立牧師教韓山明牧師學客家話;黎力基牧師學潮州話;柯士德牧師和葉納清牧師學廣府話。下午即隨福漢會華人學員到港島各區作遊行佈道實習。據禮賢會傳道王元深所撰寫《聖道東來考》記載,在1847年11月,郭士立牧師「遣王元深、李清標偕葉納清入內地,往東莞、虎門傳道」;「又遣蔡福偕柯士德教士,往江門傳道」;「又遣潮人亞愛偕黎力基教士往汕頭傳道」;「又遣徐道生偕韓山明教士往新安入鄉傳道」,由是確定四人在廣東向廣府人、潮州人、客家人傳道的族羣。時至1851年,韓山明牧師因福漢會華人教士良莠不齊,決意脫離福漢會工作,而歸回巴色傳道會所屬。適逢黎力基牧師於1852年初在潮州為地方官驅逐離境,自返回香港後,隨即與韓山明牧師確立在華巴色會,專以廣東客家人為宣教目標,是以兩人可說中國客家宣教開山祖,因此1852年可說在華巴色會(崇真會)成立的年份,是故今日救恩堂即以1852年作為開基紀念,於今才有170週年歷史的堂慶紀念。

  福漢會1844年成立,經已確立客家遊行佈道的方向,以致影響洪秀全信道決志作遊行佈道的傳道人,及後在廣西有太平天國的創立,可說是中國的客家宣教運動。從太平天國立國的理念,以及政治、軍事、 經濟、教育、文化、生活、藝術、宗教等無不具有基督教信仰的元素和教導。1860年以前,基督教在「五口岸」以外的城鄉進行宣教,是以「唯獨聖經」為主。太平天國是採用郭士立牧師翻譯的《舊遺詔聖書》(舊約)和《救世主耶穌新遣詔書》(新約)。1852年巴色會(崇真會)在港確立客家宣教,香港有華人傳道洪仁玕於1858年入南京投效太平天國,被冊封為「干王」總理朝政。又當年香港巴色會傳道李正高曾於1853年赴上海,擬入南京投效洪秀全,因交通所阻退回香港,其後受按巴色會首位華人牧師。韓山明牧師得洪仁玕傳道襄助於1854年撰寫“The Visons of Hong Siutshuen, and the Origin of the Kwang-si Insurrection”(太平天國起義記), 這是世界第一本太平天國史,是在香港巴色會寫成。及至太平天國於1864年敗亡,致有大批餘屬來港避難,得黎力基牧師救助,因而在第三街牧師樓鄰近搭建寮屋安頓,後建樓房,滿足客家族人需要。至1867年始有今日救恩堂興建。

  當大批客家人來港之時,黎力基牧師協助他們前往夏威夷、馬來西亞、印尼、澳州各地避難和工作。適逢英國開發婆羅州,香港政府特委黎力基牧師從事招聘工作,前後有大批客家人應聘往當地開墾,其時李正高牧師二子李祥光亦投身行列,以致於1882年建立教會,是以今年應為婆羅州140週年開基紀念。至今所成立的「馬來西亞基督教巴色會」,分別有古達區、阿庇區、山打根區、斗湖區、內陸區、並發展教育和內陸差傳工作,是今日馬來西亞最大基督教團體。

  當瑞士巴色會差派韓山明牧師、黎力基牧師於1847年3月19日抵港傳道,由福漢會確立韓山明牧師從事客家宣教的目標;然而1852年韓山明牧師、黎力基牧師歸屬巴色會工作,同樣傳承福漢會以廣東客家宣教為宗旨,分向客家所屬地區傳道。據《中華基督教崇真會百年來區支堂分佈地圖》有載:「巴色會於百年前首先向客族地區佈道,建立教會,其他各公會相率復繼。本會區支堂分布於寶、東、惠、博、紫、河、新、連、和、龍、華、 興、梅、蕉等十四縣,與各公會教堂合計,本會約佔百分之九十,尚有其他客族縣分,本會未能遍設教堂於其間。即上述之十四縣中,除若干縣較為密佈外,其他有待開設堂所之地點尚多。胥賴今後百年之努力,遮克繼往開來,而發揚光大焉、鄔漢謙繪圖並識。」

  據1978年在台灣有全球客家福音協會成立,按參加團體有台灣、日本、印度、印尼、香港、大溪地、蘇里南、新加坡、毛里求斯、馬來西亞,可見香港客家福音發祥地傳播在世界的發展,在此同證170年前救恩堂(巴色會)開基傳教的成果,更顯上帝對世界客家宣教的賜福。

  (本文圖片採自曾福全編著《以愛還愛》一書)

  李志剛(香港客家福音協會顧問牧師)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特稿】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讀綜合症】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