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督教教會的音樂發展史上,自初期"期的敎會起至公元一千六百年止,教會的音樂包含了二種不同的格式:卽單音的格式和複音的格式(後另一章有詳述),在中世紀的時候單音的格式的「格里高里頌調」,由於當時教會發展的影响,很大的將這頌調(或譯作聖詠傳入捷克,因爲種種的條件有利,所以發展很快,起初只是修道院線採用這些調式r到了九七三年,布拉格的大主教的座堂已爲捷克的音樂文化中心因此格里高里頌調的各種形式和讚美詩也很快傳遍捷克的各個角落了。這時捷克等東方教會可以說全部採用「格里高里頌調」的單式調式了。但不久,教會受到了兩個潮流的影响,開始表現自己的創作。一個是由公元八三〇年至九〇六年的大摩拉維亞王朝受到了拜占庭文化的影响,第二個潮流是自羅馬教會將聖樂帶進捷克後,由於宗教的、社會的、國家的特質,而激起了國民自己的創作精神,宗教的大衆歌頌曲就是最成功的作品了。創作最早期的作品,是「神啊!憐憫我們」,因這首歌的影响,也產生了很多其他的創作,如「耶穌」,「慈祥的王子」和「全能的天父等,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這些作品,稱爲「大衆的聖詠」。
當西歐新起的「複音樂」崛起,「人文主義」和「文藝復興」達到最高峯的時候,這種作品仍然存在。所以在十四世紀末,捷克教會繼出現了第一個世俗歌曲的作家莎維斯,而在西歐這種作家的數目是大有可觀在十五、十六世紀,西歐的複音音樂的新風格已達到最高峯時期,而捷克却至十五世紀中葉喬治波提拉德王朝時,這種複音音樂綫逐漸在波米維亞地方發現。
據音樂"家赫爾弗特說「捷克大衆聖詠和西歐各國大衆宗教聖詠,在音樂上具有同樣的完美。」他又說:「當十六世紀時,西歐文化的新潮流尤其是荷蘭複音音樂的新風格影响了捷克的音樂,而組織成了聖詠社,這·種聖詠社的組織,原以提高宗教音樂達到完美標準爲目的的・來這種組織逐漸發達,獨唱和聲的聖詠藝術,已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流傳到今日的許多聖詠社的手鈔本,可以證明這些歌曲在藝術文化上,的確有相當高的準」。由此可見東方教會的聖歌得到西歐的教會音樂影响很大,急起直追,奠定聖樂根基。
赫氏又說:「這種複音的曲子,需要有高深的表演技術,只有經過特別組織的樂隊和技術高超的歌唱家,謝能夠勝任表現這種技巧十分困難的作品,但樂隊需要保護人,而這種慷慨的文藝保護又非帝王貴族和教堂修道院的合唱隊是不能勝任的,於是宮廷樂隊變成了複音音樂的庇護所,從此以後,宮廷樂隊和這種新興的複音風格成了不可分離的關係。」十七世紀以後,意大利的音樂在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Moraves)地方非常流行,在各教堂中或貴族的別墅裏不斷的演奏,於是他們的音樂又得到意大利聖樂的輔助,更加發展。十八世紀時波希米亞已成爲歐洲音樂天才的寶庫了,著名的音樂莫禮脫也曾在布拉格的聖跤(St.Guy大敎堂任音樂隊的隊長,在那裏他寫了一百零五首彌撒曲,二百六十三首經文歌和讚美詩,五首安魂曲,共寫了四百四十首宗教的聖歌作品,由這位大音樂家的影响,他們的宗教音樂更進一步,由原有創作的「巴洛克」的風格進而爲「古典音樂」的風格了,因此他們也創作歌劇,神劇及大合唱了。
在十九世紀的時候,他們的聖樂已經達到很完美的地步了,如大音樂家雅納斯克的作品不單在本國盛行,在歐洲各處也受到了無限熱烈的歡迎,在一九二六年他的彌撒曲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賞識。此外如諾瓦克和蘇克等的聖詠合唱作品在聖詠作家中,也是很著名的。
揭頁版內容刊載於《基督教週報》1964年第10期第6版
揭頁版可瀏覽以下網址:
http://christianweekly.net/1964/19641101/mobile/index.html
【要聞】
【文林】
【特稿】
【以琳手記】
【元範室】
【教會消息】
【教會聖歌史】
【教育漫畫小良】
【新聞】
【芥子集】
【論壇】
【講壇】
【雪居短簡】
【靈裏的禱告】
【青年園地】